一是普查评估。对地表径流、排水设施、受纳水体、泄洪河道情况进行普查,科学评估城镇排水防涝能力和风险。二是高标准建设。中心城区需能应对30年一遇的暴雨,其他城镇需能应对20年一遇的暴雨,灾害易发镇采用国家标准上限。三是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最大限度减少对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因地制宜建设削峰调蓄设施,增加下凹式绿地、种草沟、人工湿地、可渗透路面以及透水性广场,新建城区硬化地面的可渗透面积比例不低于40%。四是完善防汛信息系统。运用地理信息、全球定位、遥感应用等系统建立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强化信息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