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1”特大暴雨造成全市300余处道路积水、约50个片区内涝。
上月“5·11”特大暴雨是继2008年“6·13”超百年一遇特大暴雨后,深圳最强的一场暴雨,共造成了全市约300余处道路积水、约50个片区内涝。新城市为何会饱受城区内涝之苦?日前,近20名深圳人大代表就防洪排涝约谈市三防办、发改委、国土规划等11部门的负责人。
为何现多处积水?“道路改造未按规定升级排水设施”
从3月30日到5月23日,深圳连续遭受7场大暴雨袭击,全市平均降雨量达1131毫米,比近5年同期平均值偏多1.4倍。连续强降雨造成部分低洼区域多次出现较大范围内涝。特别是“5·11”特大暴雨,造成全市约300余处道路积水,约50个片区发生内涝,直接经济损失达9500万元。
深圳作为新规划建设的城市,为什么总是饱受内涝之患?市水务局副局长、市三防办主任钟伟民表示,一是深圳雨水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接近2000毫米,河水暴涨暴落,易形成内涝;二是防洪排涝设施建设赶不上城市开发建设速度,加上人口众多,地面硬化,降低了雨水蓄滞能力。“深圳人水争地严重,池塘、农田变成了工厂,部分滩涂、湿地、水库被覆盖,造成了排水通道被挤占。”
此外,原特区外以村镇为单元的开发模式未能充分考虑排水管网系统上下游衔接问题,常出现不连通的孤立管网。道路改造升级时未能按规划升级排水设施,导致排水无出路等,这也是城市内涝形成的原因之一。
为何仍欠账多?“原特区外排水设施滞后”
深圳部分区域内涝严重,主要集中在原特区外,包括宝安西部、龙华民治、坪山坑梓等,易涝面积约80平方公里,直接影响人口近90万人。此外,积水问题突出的道路也集中在原特区外,比如宝安107国道,龙华福龙路等。这成为代表质疑的焦点之一。
“政府部门到底有没有摸清楚深圳地下管网的建设规模,它的防洪排涝能力究竟处于什么标准,为什么特区一体化建设提出6年了,原特区外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跟不上去?”市人大代表肖幼美说。“媒体调查发现,龙华新区100多个社区存在排水管网老化现象,多年没有改造。在龙华的大河路甚至出现"新路老管"现象,修建的新路地下排水仍用老系统。”市人大代表郑学定直言。
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市市政污水管道7000多公里,雨水管道4800多公里,雨污混流的管道2300多公里,内涝的原因与原特区外排水设施建设滞后相关,原特区外的地下管道的确很不健全。“如宝安西部片区大部分街道规划管网建设率低于40%,石岩片区的管道规模还不及规划的17%。”
有无治涝时间表?“50个内涝点年底前一定处理完”
地下管网不系统、不健全造成雨污混流、污水难收集、排涝不通畅等诸多城市管理难题。而政府部门给出的防洪排涝工作情况汇报材料却因众多老问题尚未解决,以及完成时间表模糊而引发代表的不满。
“听完汇报,我不是很满意,因为仍然不知道明年能不能解决内涝问题。报告里的"尽快完成对内涝的调查",究竟什么时候能完成?”市人大代表朱玉童直言希望能给出具体时间,三个月、半年或一年内,否则问题总是拖而不决。
“面对防洪排涝的老问题,政府部门要拿出准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而不是老是欠债,债会越欠越多。”市人大代表杨勤认为,防洪排涝整治刻不容缓,水务部门应首先解决300个直接关系到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小易涝点问题。
“年底前将出台深圳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根据规划要求,5年内要基本做到不出现洪涝情况,10年内要建成一个完善的城市防洪排涝系统。我们正逐项落实工作,向市民承诺50个内涝点一定要处理完!”钟伟民说。
据悉,根据规划,深圳河道长度是520公里,现已经达标的有300公里,剩余部分到2020年应全部实施。“十二五”期间给排水体系建设资金安排了105亿元,目前已经完成了5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