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来,东莞市村级水厂共检出221次水质不合格,仅4个村级水厂保持全部合格记录
●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吐槽村级水厂水质“老大难”问题
●2008年曾提出“一镇一水企”整合思路但至今未见行动
记者统计东莞市水务局发布的城市供水报告发现,在2012年1月至今的城市供水水质抽检中,仅有4个村级水厂保持全部合格的记录,这一比例占当前全市63个村级水厂的6 .3%。也就是说,两年来水质全合格的村级水厂占比不足一成。更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全部合格的镇级水厂,在今年第一季度也有三个上了黑榜。同时两年来一直在白名单的大朗镇蔡边水厂、石碣镇沙腰水厂也在今年第一季度查出不合格。水质情况堪忧。
东莞市水务局供水管理科有关负责人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莞村级水厂供水量占全市总供水量超过7成,当时村级水厂的水源很好。以黄江鸡啼岗水厂为例,建厂初期水源来自于宝山留下来的天然水,可达二类地表水标准。而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周边工厂增多污染水源地,此外一些养殖场屡次被关停,但无法杜绝污染。而去年宝山开发砍树伐林一定程度造成水土流失,使得水质变差。
从公布的水质检测数据中可见,在前两年检测中均合格的部分镇级、村级水厂,却在今年第一季度的水质抽检中不合格。是否表示今年水质进一步变差了呢?东莞市水务局供水管理科有关负责人对此表示,这要针对不合格的细化指标数据进行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该负责人称,今年东莞市针对镇、村水厂的水质抽检指标比去年前年多,从以前的“常规9项”增至今年的42项,检测力度加大。此外,水厂水质抽检涉及到很多复杂的生产、加工等环节,而水质在不同温度、不同管理条件、管理工艺下都会出现一定差异。“村级水厂大多数管理工艺落后”,不过该负责人也坦言,尽管市水务局每年每月都会例行抽检,但村级水厂水质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
至于对不合格的水厂会有何措施,该负责人表示,根据东莞市水务部门规定,水厂水质抽检不合格要求整改并处罚款,严重者市政府要求停业整顿。
记者了解到,为解决村级水厂水质问题,东莞市水务局早在2008年就提出“一镇一水企”的思路,即由镇级水厂集中为当地用户供水,但至今未有启动。
释因
无力更换设备 管网不达标
“早年一些村级水厂所铺设的地下水管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现象,管网不达标会使水源造成二次污染。”东莞市水务局供水管理有关负责人称,东莞大部分村级水厂在八九十年代建设之初,所用水管已达不到如今的安全标准,但受制于资金等问题,大多数村级水厂无力更换设备,甚至有的连检测水质的实验室都没有。
东江水质逐年下降 水源被污染
该负责人称,多数村级水厂水源被污染,此外建厂初期沿袭下来的制水工艺已经落后,消毒、监测等设备不足。而另一方面,作为东莞水源集散地的东江,其东莞段水质从上游至下游逐年下降、逐段下降,水质全年半数时间达不到Ⅲ类地表水标准。
传统制水工艺难有效去毒
东莞市水务局针对全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的调研报告指出,传统制水工艺难以有效去除东江水中超标的各类有机物和毒性物质。即无法解决氨氮超标、水中农药残留、化肥问题,无法有效应对突发水源污染(含咸潮)带来的各类特性污染问题,当水中有机物遭遇水中的溶解氯时还会产生一系列致癌的加氯消毒副产物。
应对
整合村级水厂集中供水
记者了解到,东莞市水务局早在2008年就提出“一镇一水企”的思路,即由镇级水厂集中为当地用户供水。“整合村级水厂、集中供水是东莞大势所趋。”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称,村级水厂布局分散难于管理,此外一旦出现水务突发事件,遍布各地的村级水厂难以及时作出应急响应,今年4月村级水厂已减至58个。据称,黄江镇自来水公司在2012年对黄江镇星光村水厂进行整合,改善其水厂反应沉淀池、滤池、泵房、电柜及水泵等制水工艺,改造其老化的供水管道。在2012年1月至5月星光村水厂连续5次抽检不合格,但被镇水厂整合后,历次抽检均合格。
【解读】
黄江镇水质最差
常平次之
记者发现,公布的24镇街(园区)水质公报中,多数镇街(园区)有至少一个镇级水厂和数个村级水厂。其中清溪镇镇级水厂最多,有4个,茶山镇有2个镇级水厂。仅有镇级水厂、无村级水厂的镇街有茶山镇、东城区、横沥镇、万江、谢岗镇,而南城仅有一个蛤地村级水厂、无镇级水厂。
记者根据现有的21个月的水质公报,比对各镇街水厂抽检数据发现,黄江镇7个水厂有49次不合格,排名第一,平均每个水厂在21个月内有7次不合格。紧随其后的是常平镇的10个水厂,共有41次不合格。由此可见,黄江、常平等镇街(园区)村级水厂水质最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