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全市下凹桥区雨水调蓄排放系统将能够应对50年一遇的洪水。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从市规划委获悉,今年入汛后,本市推出了《下凹桥区雨水调蓄排放设计规范》,要求修建、改建后的下凹式立交桥能扛住大雨、暴雨而不长时间积水。
根据该规范,下凹桥区雨水调蓄排放系统由雨水收集系统、调蓄系统、泵站提升系统和外排系统组成。新建下凹桥区雨水调蓄排放系统的调节能力应达到50年重现期校核标准,改建的下凹桥区,应该通过综合工程措施逐步达到50年重现期校核标准。
据了解,所谓“50年重现期”通俗来讲可以理解为“50年一遇”,但不是说这种降水50年一定出现一次,可能在50年中出现多次,也可能一次不出现。
在降雨过程中,造成下凹桥区积水的祸根之一,就是“客水”。由于立交桥区周围地面硬化,不能当场被吸收的降水会向低处流动,变成下凹桥区的“不速之客”。
“我们将重新计算立交桥的汇水面积,以后的降水将采用高水高排、低水低排,互补联通的系统,防止高处的客水流入低水系统。”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说。
所谓高水高排,就是让高处的降水就地消纳,不再成为“客水”流入低洼之处。相关负责人说,所有立交桥区将采取有效的、防止高水进入低水系统的拦截措施,排除立交地面径流。此外,为了避免外部重力流水排水管线承压时在桥区冒水,今后将禁止这些管线下穿下凹桥区。
自从2011年6月23日当天出现暴雨之后,市规划委就陆续着手发布了《北京市雨水利用工程实例汇编》、《新建建设工程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要点(暂行)培训资料》、《城市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暴雨径流计算标准》、《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等一系列文件,再加上此次的《下凹桥区雨水调蓄排放设计规范》,对于雨水调蓄的相关规范文件已全部制定完成。
参与设计的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相关负责人黄鸥说,改建的下凹桥区如果没有条件修建调蓄设施,可由雨水收集系统、泵站提升系统和外排系统组成。这些区域将用一套自动化控制系统来调解排水。对此,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市将采用计算机监控系统,负责整个下凹桥区雨水调蓄排放系统的监控。
“现场还要设置视频监控系统,在桥下最低排水点及泵站格栅间设置摄像头。”这位负责人表示,区域中设备仪表的数据信号应具备远传条件,以便远程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