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广州市水务白皮书,2013年广州市中心城区易涝点共44个。记者从广州市水务局了解到,2013年底至今年7月,中心城区共有15项排水改造工程陆续完工,有效缓解了一些易涝地区的内涝现象。目前,仍有15项排水改造工程在施工之中,计划今年7月至12月底前陆续完工。这些工程包括大观路(奥体路至广深高速段)周边排水改造工程、上西关渠箱出水口排水改造工程、黄石花园片区排水改造工程及黄埔区南岗街亨元片区排水改造工程等。对于易涝点的治理,广州市将治标与治本相结合、逐步提高城市排涝能力。
16日,记者走访了天河、白云区已完成和正在实施的排水改造工程,了解到天河区大观路改造工程已完成60%,暨大片区的潭村涌水闸重建后防涝标准可达50年一遇。
天河区计划改造沙河东圃长湴等片区
据天河区建水局负责人介绍,天河区根据流域和地形共分6个片区进行排水改造,综合考虑每个片区的排涝能力现状,再按照城市发展、涝害程度、改造投入等制订改造规划。近两年来,已完成了暨大片区、陶育路、天源路天河客运站段及黄埔大道匝道排水改造工程等4个排水改造工程。今年正在实施大观路(奥体路-广深高速段)周边排水改造工程,下一步将积极推进沙河片区、东圃片区、长湴片区、金坤小区等片区的排水改造项目前期工作,通过工程改造或小整改,加强排水设施管理与维护,全面提高天河区的排水防涝能力。
白云区汇侨新城等6个片区正在改造
据白云区水务局介绍,自2011年以来,白云区负责实施的排水改造建设项目除棠景街丽康居(教师新村)外,还完成了榕树东路、棠景街合益西街和尹边片区等10多个排水改造工程。主要是通过增设排水管网、增加路面收水设施,明暗渠清淤、雨污分流和新建排水泵站等措施,有效缓解了周边区域内涝、水浸现象。
据了解,白云区水务部门下一步还将对水浸点实行分类治理,对重点难点区域的项目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实施。目前,正在推进汇侨新城片区、黄石花园片区、沙太中路、旧机场东门、江同东路、机场第三跑道安置区等排水改造项目。
现场走访
排水改造完成60%
道路行车未受大影响
地点:大观路
大观路天河段位于广深高速出入口附近,为城市主干道。改造前,排水设施以明沟为主,明沟建设年代早,道路雨水系统不完善,破损、淤塞严重。由于区域降水集中,地势低洼加上排水系统老化,导致路段内涝频发,暴雨时水浸可达30-50厘米。为扭转大观路天河段及周边的内涝问题,天河区水务部门采取清疏明沟、新建雨水管网、建设大型渠箱等措施,完善了该路段的重力自排式排水系统。
在施工现场记者看到,100米的施工面,南侧正在铺设渠箱,北侧已在回填路面,车辆正常往来,未出现拥堵。据广州建筑工程监理肖浩钊介绍,大观路排水改造工程总长近1公里,为了不影响道路行车采取分段施工的方式,200米分为一段,目前已完成了3段,剩余工程预计可在今年底前完成。施工时封闭一条车道,还有两条车道供车辆正常行驶,所以行车未受很大影响。新建排水系统不仅扩大了排水管直径,由原先的0.7米提升至2米,同时在周边铺设了像毛细血管一样的收水支管增加收水量,改造后的排水能力将提高8-10倍,达到50年一遇的排涝标准。
潭村水闸拓宽1倍多
防涝标准50年一遇
地点:潭村涌
暨大片区排水系统改造完工后,近年来再无出现严重内涝现象,但是改造增加了位于排水系统下游的潭村涌流域行洪压力。潭村水闸建于上世纪60年代,出水口只有3米宽,已不能满足城区行洪要求,因此水务部门对其进行了重建,并保留了旧水闸。记者看到,重建后的潭村水闸位于旧水闸旁边,出水口拓宽至8米,采用自动控制式闸门,暨大上游排来的水可直接通过水闸排入珠江。天河建设水务局麦科长介绍,改造后的流量扩大了2倍,但为了珠江涨潮顶托时的排水顺畅,水务部门下一步还将在水闸边修建防涝强排泵站,目前已立项开展前期方案设计工作。
逢雨必浸点
至今未发生严重内涝
地点:丽康居教师新村片区
记者也从白云区了解到,由于排水管道过水能力不足、管道淤积等问题,丽康居教师新村片区以往也是逢雨必浸。近年来白云区重点对该片区进行了治理,改造工程于2011年开始实施,在新市涌西侧、德康路、西槎路及五福汽配城范围周边新建排水管道3795米,对丽康居教师新村西侧的工业区进行雨污分流,同时实施管渠清疏工作,于2012年4月完成。改造后的排水系统能满足三年一遇的排水要求,至今还未发生严重内涝现象。白云区水务设施维护管理所朱剑峰所长告诉记者,改造不仅解决了片区水浸街的问题,也解决了污水排放问题,现在下暴雨时虽然路面会有少量积水,但积水的时间不会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