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时堤防被毁、植被被冲,如今却摇身变成休闲公园,并且利用再生水资源打造人工湖,房山区在治理中小河道的同时充分考虑节水和再生水利用。记者7月12日从房山区水务局获悉,今年将对7条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待年底完成治理后,房山区重点骨干河道将基本治理完毕。
用再生水建人工湖
7月12日上午,记者来到房山区大件路南侧,湖水碧波荡漾,植被丰富,走在沿湖修砌的健康步道上,让人倍感惬意,往北看去,上游横穿大件路一直向北,和远处的景色融为一体。如果不是工作人员提醒,很难想象这个景色宜人的休闲公园原本是贯穿房山一条十分重要的排洪河道,而且在2012年“7·21”特大自然灾害中曾经受损严重。
记者眼前的湖面,就是新修建的人工湖。由于大石河是季节性河流,非雨季没有水,但是为了营造亲水环境,施工方在河道中心挖出深坑,做成人工湖,底部通过管线与房山区城关再生水厂相连,那里的再生水被引入湖内,形成水面。“如果雨季湖内水面增高,我们还设置了溢流管,可以将水排向下游河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休闲公园的所在地是砂石地质,为了将来之不易的水资源存住,特意在湖底做了减渗措施。
3年治理16条河道
房山区水务局的工作
人员告诉记者,大石河是一条季节性河流,雨季才见河水,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河道两岸被各种农家乐、砂石厂、鱼塘、围堰等违建挤占,影响行洪。“7·21”中洪水从山上倾泻而下,在河道中遇到阻碍,不仅冲毁河堤,更是冲上河岸,涌进村庄,给周边村民带来伤害。
从2012年冬天开始,房山区启动对大石河的治理,修复破损堤防,清除河道淤积物,拆除阻水建筑物,提高河道行洪标准。治理范围为良陈铁路桥至东沙河入口,河道全长为23.88公里,工程主要内容包括堤防修复,河道扩挖清障,拆除改建桥梁,新建人工湖,新建、改建雨水口,河道砂石坑平整及河道景观绿化工程等。
在大件路的南北两侧,分别有一个这样的休闲公园,根据功能不同,路北是红领巾公园,路南是夕阳红公园,人工湖的日常存水量分别为9万立方米和12万立方米,总共21万立方米的高品质再生水让房山城关地区的居民有了亲水乐园。
房山区共有大石河、刺猬河、小清河等16条区管河流,“7·21”发生后,房山区计划用三年时间实施16条河道的综合治理。去年重点实施并完成了小清河、刺猬河、吴店河、大石河、佃起河、哑叭河6条(段)主体工程建设。今年启动了夹括河、拒马河、丁家洼河、南泉水河、牤牛河、马刨泉河和良乡城东护城河等7条河道综合治理工程。
相关新闻
水质检测首次引入第三方机构
京华时报讯(记者文静)7月12日,记者从市水务局获悉,本市聘请中科院生态研究中心作为第三方对本市的出厂水水质进行了随机抽查。这也是本市官方首次引入第三方机构抽测北京水质。
去年1月起,本市开始公布自来水水质的信息,数据每个季度更新一次。但由于公布结果是由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授权认证的12家水质检测站,因此有专家曾建议引入更权威的国家级第三方检测机构。近日,市水务局首度公开消息,称与中科院生态研究中心及市自来水集团水质中心到第三、第五、第八、第九及田村山水厂采集出厂水水样,两家机构将按照国标106项及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检测指标对水样进行同步检测,水质检测结果将于7月底报出并进行比对。
市水务局介绍,此举是为落实本市南水北调水质保障方案中加强第三方参与水质监督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本市城镇公共供水水质检测力度。该负责人表示,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参与将提升水质监督工作的社会公信力;将两家机构的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将更有力的保障检测数据的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