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多天,苏城的气温一直居高不下,市民的用水量也跟着节节攀升。市自来水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7月21日的供水量达到74.52万吨,创历史新高。在全城进入用水高峰期时,供水安全尤其牵动众人的敏感神经。记者从水利部门了解到,目前,苏州全市供水工作形成了水源保护、原水互备、区域覆盖、清水互通、深度处理、预警防控六位一体的安全保障格局,多项举措保障居民用水水量、水质。
关停多处小水厂
市区绝大部分实现区域供水
由于历史原因,我市一些乡镇曾经依靠小水厂供水。据了解,小水厂大都就近取水,水源地的选择面比较狭窄,水源地普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小水厂采用常规的制水工艺,相比深度处理,工艺落后,检验员配备不足,检测项目与新的《饮用水水质标准》有很大差距。部分小水厂的现有管道材质相对较差,有的地方还存在水泥管,加上使用年限相对较长,稍增压就易渗漏,造成漏失率大,浪费水资源。
为此,多地小水厂被逐步关停,实现区域供水。去年年底,吴中区东山镇水厂实现由吴中供水公司转供水;今年初,高新区浒关和通安2座小水厂完成区域供水;今年5月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水厂由市区胥江水厂转供水。
市水利局水务处副主任巫华告诉记者,目前,除金庭镇外,市区其他地区已经全部实现区域供水,保证城乡居民用水“同水、同质、同价”。
白洋湾水厂改建完成
预臭氧处理让自来水更干净
白洋湾水厂投产于1990年,原水取自太湖,采用机械搅拌澄清普通快滤和平流沉淀加普通快滤两种工艺。为了让苏城百姓喝上更放心的水,市自来水公司于2012年5月对白洋湾水厂进行了改建。
目前,白洋湾水厂改建工程基本完成,5月份已并网通水,日供水能力为30万吨,8月底将实施预臭氧深度处理工艺。值得一提的是,预臭氧可以改变水中小颗粒表面电荷的性质和大小,使带电的小颗粒聚集,同时氧化分解水中有机物,起到微絮凝功效,从而提高沉淀池的混凝效果。同时,臭氧具有极强的氧化性能,对苯、二甲苯、苯乙烯等有毒有害有机物具有较好的分解和去除效果,与传统预加氯相比,臭氧还不会产生副产物,显着提升出厂水水质。
据介绍,白洋湾水厂实施预臭氧深度处理工艺,意味着姑苏区的自来水原水将实现预臭氧深度处理工艺全覆盖。
二次供水改造正在进行
高层居民用水困扰有望解决
由于自来水水压的限制,部分高层或小高层的住户只能通过二次供水来解决用水问题。但是,一些老小区由开发商自行建设、物业负责管理的二次供水设施,存在采取劣质管材、加压设备性能不稳定、水箱清洗消毒不到位等问题,给高层居民的用水带来安全隐患。
为改善长期困扰高层居民的用水问题,2012年2月,市区二次供水设施开始改造,还在泵房增设了监控设施,实现24小时监控,以及时发现故障,保证居民用水。
市自来水公司二次供水管理中心主任蒋福春告诉记者,根据调查,公司供水范围内需进行二次供水改造的居民小区为74个,总建筑面积560万平方米,涉及5万用户,2012年起计划分三年完成。目前,东吴公寓、金都名苑、仁文公寓等48个小区已经完成改造,另外,鼎尚花园、鑫苑景园等十几个小区正在进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