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日从天河区建设和水务局获悉,近年来在暨南大学片区内涝治理中,市、区水务部门以流域治理的思路,对暨大片区下游潭村涌汇入珠江的出口进行扩涌建闸,目前,新建的潭村口水闸通过泄洪排涝联合调度,减少了天河暨大片区及潭村涌流域一带暴雨造成的内涝影响。下一步水务部门还将加建防涝强排泵站,进一步提高周边地区的排涝能力。
岗顶水浸因渠箱被垃圾堵塞
今年台风天气频发,但在有“威尼斯分校”之称的水浸黑点暨南大学,暑假留校的学生邹晔告诉记者,今年雨季暂未见水浸街,为何此前该黑点屡治不愈呢?
天河区建设和水务局负责排水抢修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曾在石牌东渠箱里面发现沙发、床垫、沙包、建筑垃圾等物品,这也是造成暨大水浸的因素之一。
而今年汛期前,天河区共完成渠箱清淤39.8公里,累计清疏淤泥、石块、沙包、垃圾等杂物8.4万立方米,更换、提升、新增检查井350余座,修复渠箱塌方8处。2014年,天河区还针对排查发现的易涝隐患点以及曾经发生的内涝点,采取一点一预案制度,制定了《2014年天河区防暴雨内涝应急预案》,有效缓解了水浸的风险。
天河区建水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将天河分成6个排水片区,片区内摸清河涌、管网、强排设施等现有排水系统,立足上述条件综合考虑每个片区的现状排涝能力,然后按照涝害程度、城市发展、改造投入等制订出改造规划,也就是天河区在生态水城建设方案中的一些项目安排。按照片区治理思路,近两年完成了暨大片区、陶育路、天源路天河客运站段及黄埔大道匝道排水改造工程等4个排水改造工程,今年正在实施大观路(奥体路~广深高速段)周边排水改造工程,下一步将积极推进沙河片区、东圃片区、长湴片区、金坤小区等片区内的排水改造项目前期工作,逐步通过工程改造或小整改,加强排水设施管理与维护,全面提高天河区的排水标准和防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