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导向
京唐公司的海水淡化,采取先行引进再消化吸收创新的方式建设。第一吨淡水产出时,人心振奋,但水厂做了一个计算:制成蒸馏水的成本高于10元,比加工滦河水系中的陡河水成本还要高近2元。
海水淡化技术应该以什么为导向?李杨说,一切工作都指向了降低成本,获得低成本的核心方案就是“循环经济”,同时还要降低建设投资。
据介绍,京唐公司在世界上首创了海水淡化前置发电技术:将制水过程中一部分富余能源用于发电,发电后产生的余热直接参与制水,实现了能源梯级利用。这令“海淡”成本直接降至每吨6.2元。
与此同时,京唐公司将海水淡化产生的浓盐水销售给附近的盐化工企业,将成本进一步冲减至每吨5.8元。穆进章介绍说,现在销售的浓盐水浓度尚不够高,售价较低,一旦新技术应用,浓盐水浓度提高一倍,售价就会提高到每吨3元甚至更高,这将大大压减制水成本。
此外,京唐公司还通过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自主运营,全面实现了能源梯级利用,且满负荷稳定运行。这种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的技术路线为降低成本带来了多种可能性。李杨表示,未来完全能够将制水成本控制在每吨4.5元左右,进而逐渐低于现行水价,具备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北控的海水淡化厂也同样在循环经济上下工夫。它依托于整个曹妃甸工业区形成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一方面使用当地热电厂或火电厂的余热作为能源来源;另一方面将项目排放的浓盐水全部出售给附近的盐化工企业和盐场。北控“海淡”制水成本目前可控制在5元到6元之间,未来还有可能低于这一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