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玉河河道里荷花盛开。早在北京奥运会之前,这条被纳入大运河遗产项目中的河道就已启动修缮和治理。“其实这里并不是活水,为了能够保证水质,我们在河道里安装了水泵,定期循环。同时,还加强了河道两边的环境监测和保护。”东城区文物管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2011年起,管理所还加强河道周边环境整治,比如加强巡检力度,禁止市民下河、垂钓和往河道倾倒垃圾等。
什刹海与玉河河道只隔着一座万宁桥,桥边已立下一个界桩——中国大运河遗产点。西城区文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什刹海的保护一直严格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进行。申遗过程中,经多方协调,将什刹海的出水口高梁桥纳入保护区,形成一个完整水系。同时,景区还与首都博物馆合作,汇编了现存的所有什刹海文史档案和文献,编成134册的完整史料集。“什刹海地区既有居民区,又是开放式景区,游客众多,水质保护是一项艰巨任务。”西城区文委相关负责人说,相关部门定期清理水域,每个月还对水位、水质进行监测比对。西城区还对附近居民进行保护河道水质的宣传教育,“我们希望每位居民都能成为义务监督员,帮助我们保护什刹海。”
大运河遗产北京段中,位于通州区的运河河道有42公里长,占北京段的60%。记者获悉,通州区正在增加污水处理设施,逐步改善通惠河水质状况,并加强通惠河沿岸施工管理与环境风貌控制,推进燃灯塔周边集展示、旅游、休闲、教育于一体的“运河文化景观区”建设,逐步恢复大运河的历史风貌,保护好运河文化景观。目前,该区已完成第一阶段10公里河道的治理。
据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北京市运河水质监测平台已初步建立,水务、文物等相关部门原有的监测平台已经打通,有关运河保护的数据双方交流共享。两部门工作人员每天对运河进行巡查,监测内容包括水流、水位、水藻等。同时,遗产点已安装摄像头,每天巡查监控遗产点情况,每个月将监测数据汇总至北京市文物局,再上报至国家文物局,确保运河遗产各项保护措施的落实。
遗产保护动态:
38处遗产点陆续保护修缮
北京市规划部门和文物研究所曾经对大运河北京段进行普查,实地走访了130处古迹,最终根据历史文献、相关文章及现场调研,确定40处与大运河直接相关的遗产点。大运河申遗成功,本市共有两处河道和两处遗产点入选此次直接申报名单。河道分别为通惠河北京旧城段——西城区什刹海和东城区玉河故道,通惠河通州段;遗产点分别为万宁桥和东不压桥。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舒小峰此前曾表示,大运河申遗成功只是另一个开始,今后不仅要对已进入名录的两处遗产点和河道加强保护,还要加强对其他38处遗址的保护修缮力度,采用“整体保护,分段申遗”的思路,根据遗产点的整治保护情况进行分批申报,逐步纳入世遗范围。比如位于海淀区紫竹院地区五塔寺与万寿寺之间,南长河河道之上的广源闸。从元朝开始,广源闸就是调控通惠河水流的关键,文物部门将协调交通等部门对桥面重新进行评估,依据评估结果,采取限制车流等措施,保护桥面。
申遗回顾:
八年申遗之路
中国大运河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大运河的始建年代可以从人们通常认为的隋,一直提早到春秋战国时期,隋唐至明清持续兴盛,近代衰落。现代,这条河流逐步复兴。运河演进历程绵延2000余年,跨度之大世所罕见。
2006年,大运河就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当时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资格的时候用的还是“京杭运河”的名字,之后公布的运河分布范围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
2013年,“京杭运河”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字已经改为“大运河”,除京杭运河外,还增加了隋唐运河和浙东运河,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市。
此次申遗成功的大运河包括横贯中国中东部地区的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依据历史分段和命名习惯,共包括十大河段。河道遗产27段,总长度1011公里,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类型包括闸、堤、坝、桥、水城门、纤道、码头、险工等运河水工遗存,以及仓窖、衙署、驿站、行宫、会馆、钞关等大运河的配套设施和管理设施,以及一部分与大运河文化意义密切相关的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这些遗产分布在两个直辖市、6个省、25个地级市,遗产区总面积为20819公顷,缓冲区总面积为54263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