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情况不同、条件不同,因此低影响开发在实践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实现路径。
根据北京经济开发区编制的《雨水控制利用技术导则》,开发区雨水控制利用应依据滞留减排、部分回用、提高排水防涝标准、改善生态环境等多个原则开展,相应地,也针对屋面、路面、绿地和园区综合径流雨水分别制订了技术路线。
“屋面是城市中最适合和常用的雨水收集面,与其它汇水面相比,屋面雨水水质较好、便于收集利用,其利用价值高。”参与技术导则编制的李俊奇解释说,但是,屋面的初期径流雨水污染有时也比较严重,一般可进行弃流处理。
也有通过屋顶绿化等方式对屋面雨水进行综合利用的思路。深圳市正在开展的低冲击(即低影响)开发项目中,对多栋办公楼实施了种植屋面滞留雨水。
据参与这一开发项目的工程师介绍,屋面滞留是将雨水拦截在屋面,削减洪峰流量和径流总量的一种方式。在不同气候环境下,绿化屋顶可截留其汇水面积内60%以上 的径流量。绿化屋顶主要有屋面绿化(屋面花园)和屋面滞蓄排放两种途径,绿化屋顶溢流雨水可就近排入建筑周围的渗透设施入渗或排入景观水体。屋面绿化(屋面花园)是在平屋顶或坡度小于 15°的屋面铺上人工垫层,种植花草,通过种植层消纳和利用雨水,既能美化环境又可减少屋面径流;屋面滞蓄排放是将平的屋面做严格的防渗处理后,将周围屋面的雨水收集管与其相连,使雨水汇集并滞蓄到这一屋面上,通过流量控制阀按照一定的流量向外排水。当屋面水位超过设计水位时,从溢流口溢出。
对于城市路面雨水控制利用则有所不同。李俊奇认为,道路雨水控制十分必要。城市建设增加了硬化地面的面积,道路径流量也随之增加,道路雨水利用不仅可以控制径流污染,还能够解决道路积水和城市防洪、排涝等问题,减轻市政排水压力,改善生态环境。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十七街的一段道路与众不同。道路中间高,两边低,雨水汇流到路边时,会通过在道牙石上预留的豁口流入道路两侧的生物滞留带,或下渗补充地下水,或渗滤后再进入雨水管道。
“通过道路雨水的源头管理,削减道路雨水径流总量与污染物总量,在保持原有雨水管道设计的情况下,可将道路排水综合设计重现期由1年提高至3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规划与环境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张勇告诉记者,这段道路相对独立,也作为低影响开发城市道路雨水系统关键技术应用的一个示范项目。
“绿地和园区雨水利用也各有特点,”李俊奇说,博大公园、企业大道两个实践充分利用了下沉式绿地 、雨水滞留设施、雨水湿地及湿塘等技术手段,有效减少雨水径流量,控制污染水质,同时美化了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