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预测,今日至16日降雨将持续,雨势忽大忽小,局地可能出现暴雨。17日过后,天气就将逐渐转晴,结束6日开始的连阴雨过程。
咸阳市气象局首席预报员李祥林介绍,受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从6日夜间开始咸阳出现了一次连阴雨天气过程,截至昨日上午8时,全市降水量为35.1-88.6mm,最大降水出现在兴平,最小旬邑。据最新资料分析,今天白天到晚上小雨转中雨,偏西、偏北局地有大雨或暴雨。预计未来一周咸阳仍以阴雨天气为主,降水将持续到16日左右。
险情
淳化、旬邑、三原三县县城易发生滑坡、崩塌灾害
连日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根据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排查,目前咸阳有地质灾害点589处。
全市有地质灾害点589处
在全市589处地质灾害点中,分为:滑坡174处、崩塌268处、地裂缝104处、地面塌陷41处、泥石流2处。其中,38处为2014年市级重点防范点。市地质环境监察站预测,今年地质灾害的发生季节主要为5~10月,其中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秋雨连绵季节,为滑坡、崩塌、地裂缝及泥石流的多发时段。
3个矿区易发生地质灾害
咸阳全市地质灾害多发区、危险区大致可划分为2个大区、8个多发带和3个多发地段。
2个大区分别为北部黄土高原沟壑区和南部冲积平原、黄土台塬区,易发生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等灾害。
8个地质灾害多发带分别为:兴平-咸阳三级阶地前缘崩塌、地裂缝多发带;武功县漆水河高陡边坡崩塌滑坡多发带;泾阳县泾河南塬滑坡、崩塌多发带;三原县清峪河流域滑塌多发带;淳化、泾阳冶峪河流域滑塌多发带;永寿、乾县、礼泉泔河流域滑塌多发带;彬县水帘河流域和旬邑县马栏河流域滑塌多发带。
3个矿区地质灾害多发地段为彬长矿区大佛寺-百子沟一带地面塌陷、地裂缝多发地段。旬东矿区黑沟-台家山一带地裂缝、地面塌陷多发地段及永陇矿区碾子沟-平遥一带地面塌陷、地裂缝多发带。
淳化旬邑三原易有地质灾害
咸阳市存在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的县城有:冶峪河西岸的淳化县城,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的旬邑县城及清峪河岸边的三原县城,灾害类型主要为突发性强的黄土滑坡、崩塌。
交通干线重要防范地段为:福银高速公路彬县服务区段、312国道永寿县底角沟段、彬县太峪隧道北出口-彬县县城收费站段,211国道泾阳口镇-淳化黑松林水库段,县级公路礼泉-淳化段、彬县水帘-李家川公路段,矿区公路彬旬交界百子沟段、长武亭口-孟村煤矿段等高陡斜坡地段。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重点防范区域为彬县火石咀-下沟矿区、大佛寺矿区、旬邑县清源乡黑沟煤矿和清源矿区、彬县城关镇虎神沟矿区及彬旬交界的百子沟矿区等。中部三原、泾阳、礼泉、乾县一线石灰石矿山开采区局部易发生岩质垮塌。
市国土资源局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介绍,咸阳的矿山开采引发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煤矿地下开采引发的地面裂缝、地面塌陷或滑坡等,其发生区域和发生几率取决于采矿活动的合理性、矿区地质背景及降水强度。
南部八县市区易引发地裂缝
根据全市地质灾害多发区、危险区划分情况,咸阳市北部长武、彬县、旬邑、淳化、永寿五县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地质灾害防范重点为突发性强的滑坡、崩塌和煤炭采空区地面塌陷与地裂缝。
南部乾县、礼泉、三原、泾阳、武功、兴平、秦都、渭城八县市区地形相对平坦而完整,地质灾害防治重点主要为各大河流支沟沿线高陡斜坡形成的土质崩塌、滑坡,构造断裂活动引发的地裂缝,以及中部礼泉、乾县、三原、泾阳一线石灰岩开采引发的岩质崩塌等地质灾害。市地质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已严格执行24小时应急联络通畅,将加强监测预警预报,杜绝因监测不到位造成的损失,目前暂未接到灾情报告。
排水
咸阳城市排水系统现状——
雨、污合流 无法满足排放需求
一座城市的地下管网和排水系统相当于人体的肠道,如果新陈代谢出现状况,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近年来,每逢大雨或暴雨时,咸阳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积水,给市民出行造成不便。伴随着雨污分流工程的实施,咸阳将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改造,目前已经进入实质阶段。
主要道路
城区曾大面积积水
2007年8月8日,咸阳市突发历史罕见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降雨量达145毫米,城区多条主要道路大面积积水,积水处深达80~90厘米,各座立交桥涵洞、人行地下通道积水严重。
暴雨频率高是引发内涝的主要客观原因,而气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降雨。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大陆热低压影响,咸阳夏秋季降雨集中,局地暴雨性天气近年来频率明显增多。
在地形地貌上,市区主要居于北塬与世纪大道之间的狭长地带,高差20~40米,北塬滚水对城市容易产生威胁。
排水系统
现运行雨、污合流制
咸阳市城区现运行的排水系统为雨、污合流制,以南北向和东西向道路排水主干管为骨架,形成雨污水排放系统。城市雨、污排水主管道由西向东分别为:彩虹高架桥、咸通路立交、秦皇路立交、乐育路立交、新兴路立交桥、东风路立交、人民东路立交桥、上林路立交提升泵站。
以咸通路排水箱涵-文林路排水箱涵-东防洪渠排水箱涵的n型防洪渠及彩虹一路、彩虹二路、秦皇路、团结路、乐育路、新兴路、抗战路、东风路等构成纵向排水主管道。
以毕塬路、民生路、文汇路人民路、宝泉路、玉泉路、中华路、渭阳路等构成横向排水主管道,形成雨、污水合流排放系统。
污水处理
大雨时不能满足城市排放
目前,咸阳市城市污水处理厂仅有两个,分别为东郊污水处理厂和彩虹污水处理厂(西郊)。
东郊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为西防洪渠以东,毕塬路以南,东风路以西,渭河以北区域。彩虹污水处理厂(西郊)服务范围为彩虹二路以东,渭阳路以南、咸通路以西、渭河以北区域。
渭河以北城市生产、生活污水和雨水没有实现分流,使雨水不能直接排入渭河,而是经咸阳湖截流主干管道进入污水处理厂,增大了咸阳湖截流主干管的压力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量。
据悉,东郊污水处理厂截流干管,西起咸通路东至东郊污水处理厂。
一般情况下,城市雨、污水全部流入主干截流管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出,当降雨量较大时,城市污水处理厂无法容纳雨、污水时,污水处理厂就会将污水阀门关闭,雨、污水不再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
同时,当污水截流干管内的水位达到一定高程时,一部分雨、污水会经咸阳桥、抗战路、东风路等几处溢流管排入渭河或咸阳湖内,但由于闸门井溢流口与截流管管底高差近4米,当截流干管内的水位处于满负荷状态时,由于出水口水位过高,容易造成管道内泥沙、杂物淤积,严重影响上游排水。
管网布局
南北向东西向不合理
纵向(南北)排水主管道为呈n型的咸通路排水箱涵-文林路排水箱涵-东防洪渠箱涵,以及城区渭河北岸从咸通路到秦都桥段城区长五公里多的区域(咸阳湖段)包括彩虹一路、彩虹二路、秦皇路、团结路、乐育路、新兴路、抗战路、东风路等共有17处排水主管道。
其中出水口管径为50厘米的有七处,管径为60~80厘米的有五处,出水口管径在1.5~2.2米的大型排水管道有五处(咸通南路、秦皇南路、乐育南路、抗战路、东风路),平均每1000米只有一条,且分布不均匀、偏少。
同时,秦皇路、乐育路、新兴南路为南北向雨、污合流排水管道。据城建部门工作人员观测,持续强降雨时,管道处于满负荷运转,由于水流不及,常常将乐育南路的下水检查井井盖掀开、冲到一边。
横向(东西)排水主管道以毕塬路、民生路、文汇路、人民路、宝泉路、玉泉路、中华路、渭阳路等为骨架,形成雨、污水合流排放系统。城市生产、生活污水和雨水通过排水管网或防洪渠最终排入渭河或沣河,但排水主管道总体流经区域过长,汇流面积大,管径偏小,管道压力大。
年代久远
管道管径偏小 腐蚀严重
咸阳市现有的排水管网有相当部分安装较早,口径较小,城区部分街巷排水管道建成年代久远,管道腐蚀严重,且雨污合流,在旧城改造中部分管道,因地面沉降而断裂、堵塞,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中,乐育路、秦皇路排水管道标准甚至还是解放初期按照苏联的标准沿用下来的,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只能满足目前污水排放要求。
老城区中,中山街、北平街、仪凤西街、仪凤北街、易俗巷、法院街等一些老街巷排水管道,多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管径小、敷设浅、强度已至使用极限,经常出现破裂导致路面坍塌、管道堵塞,目前这一部分的改造正在进行中。
设备老化
立交桥泵站需更新改造
秦皇路、东风路、人民东路立交为道路下穿式立交桥,桥底地势底,汇水面积大,加之南北、东西向排水主管道布局不合理等原因造成市区多座立交桥每逢强降雨天气,北塬的滚坡水顺路面滚滚而下,大量涌入桥底。
雨水量超出排水泵站水泵提升排放雨水能力,排水泵站提升排放不及,城市排水管道满负荷运转,导致排水泵站高压供电线路偶尔故障。
加之东风路立交桥、秦皇路立交桥、人民东路立交桥的泵站设备基本上都已经服役近30年左右,易发生故障,造成桥底积水。
2012年底,城建部门将三座立交陈旧的卧式离心泵及配套电器设备拆除,各安装一台功率45千瓦、口径250/10(毫米/小时)、排水量600立方米/小时的污水潜水泵及配套电气设备设施。
据悉,根据国台办对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要求,咸阳市目前已经开始实施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建立城市排水防涝工程,决定将排水分为5个区域(西高新区、老城西片区、老城北片区、老城东片区、东部化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