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海盐县金星村小麻泾港,水边立着一块崭新的水质公示牌。“五类”这两个字有拳头大小,底色是非常醒目的黄色。海盐县治水办、环保局竖立的这块公示牌显示,金星村水质监测点最近一次检测结果为五类水。
今年3月,海盐在全县各村(社区)主要河道竖立了113块水质公示牌,每月定期更新,标明监测点河流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等指标,河道水质类别以及主要污染源。
村村“晒水质”
每条河都有一套整治方案
“水质公示牌上公示的水质,是和考核、奖励挂钩的。”金星村村支书、“河长”朱水忠对记者说,在全县99个村(社区)中,村水质监测点第一季度排名为第三名,第二季度排名为第五名,获得了15万元的奖励。但由于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及汛期排水等因素,在7月份的检测中,排名下降到第二十九位。
“晒水质”是海盐治水的重要举措之一。“我们用红色、黄色、绿色分别表示劣五类、五类、四类及以上水质,鲜明的色彩让群众对家门口河流的水质一目了然,方便群众监督水环境整治,鼓励群众爱护河流,改善水质。”海盐县“五水共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朱海洪说。
今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决策,海盐全力抓治水促转型,创新工作机制,加大治水投入,细化治理措施。
3月份,县里实施河道监测点水质季度考核试行办法,每月通报9个镇(街道)、99个村(社区)的水质及排名;设立水质优胜奖与进步奖,上半年有39个村(社区)获奖励资金205万元。
“考核办法及优胜奖、进步奖的设立,减轻了治水先进村(社区)的治水经费压力,增强了各村(社区)的治水动力,有利于营造比学赶超、扎实治水的良好氛围。”朱海洪表示。
记者在许多村和社区采访时看到,一幅幅“清三河(黑河、臭河、垃圾河)”作战图挂在显眼位置,引人注目。各村和社区通过拍照留证、走访周边群众等方式,掌握每条河的第一手资料,并按照“三河”标准分门别类,在图上标明“三河”位置、治理对策、责任河长、整治时间等。
海盐县县长章剑介绍,全县28名县领导担任县级河长,174名各镇(街道)干部、507名村干部担任镇级、村级河长,并建立“一条河道、一名领导、一个工作班子、一套实施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制定了三年方案和目标,首批项目预计投入资金14.5亿元。
为了强化全社会监督与参与,海盐县将水环境整治措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污水按标准排放、村民义务投工等纳入村规民约。每周选取典型案例在媒体上曝光,并追踪报道河道治理情况,每月组织各界代表开展“五水共治”面对面问询解答,针对群众反映的热点、焦点和难点,晒问题、亮矛盾、查根源、议办法。
今年二季度,全县Ⅳ类及以上水质的村(社区)比一季度增加33个,1至8月,跨行政区域交接断面水质考核评价为优秀。
“黄河”变湿地
酸洗磷化污水排放大幅减少
紧固件行业是海盐的支柱产业,约占全国出口量的1/6,每年出口七八十万吨。这一行业中的酸洗磷化企业,污染较大。2012年3月,主要由于周边酸洗磷化企业排放污水,白洋河河水污染泛黄,被媒体称为“黄河”。
必须还市民一条干净的白洋河!海盐县立即召开专题会和现场会,研究部署白洋河、大曲浜河污染整治,全面开展了酸洗磷化行业专项整治。明珠振兴工业园内69家企业陆续关停、搬迁,当年5月园区停电停水。
白洋河生态修复工程同时启动。现在,白洋河湿地公园一期和二期水质已经达到三类水平,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成为群众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漫步白洋河边,花草生机勃勃,绿树成荫,不时可见专心垂钓的人们。眼前的情景,让人很难想象两年前这里还是一条鱼虾绝迹、污染严重的“黄河”。白洋河,实现了从污浊“黄河”到美丽湿地的嬗变!
紧固件行业的治污革命,仍然在继续。
海盐宇星螺帽公司车间里,工人将一卷卷生锈发黄的钢料,输送到一台来自德国的抛丸机里,几分钟后,大铁门开启,簇新铮亮的钢料顿时出现在人们眼前。
“这是全国紧固件行业生产厂家使用的第一台抛丸机!”宇星螺帽公司董事长、浙江省紧固件行业协会会长沈家华兴奋地介绍,这台先进除锈设备是公司跟踪两年时间、花了580万元引进的,刚刚投入使用。抛丸机利用钢珠碰撞物理除锈取代原来的盐酸化学除锈,彻底消除了废水、废酸、废泥、废气“四废”污染,对紧固件行业将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
抛丸机旁边,原来的酸洗设备已经废弃不用,还存有一些发黑发臭的废水,车间内气味难闻。沈家华说,抛丸机一个月能处理6000吨钢料,比以前的酸洗工序效率更高,节省了一半的人工,处理成本也降低了一半左右,做到了减污增效。近期,全国各地规模较大的紧固件企业纷纷前来参观考察,宇星螺帽公司转型升级、减污增效的经验将进一步推广。
养猪大减量
全县生猪存栏量降至25万头
元通街道青莲寺村,养了20多年猪的陆建明转行了。去年,他流转480亩农田建大棚,种瓜果蔬菜。今年已有60亩葡萄和100亩蔬菜投产。
“原来养了一万来头猪,但猪价波动很大,时赚时赔。”陆建明乐呵呵地告诉记者,“现在改种葡萄,政府给予政策、技术、资金支持,一年纯收入可以达到几十万元,而且为周边养殖户提供了就业机会,带动他们转产。”
青莲寺村是海盐县最大的生猪养殖重点村,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村615户农户中,养猪户占了近九成,年末户均生猪存栏74头。养猪业的发展为农民带来较高收益,同时给环境带来相当大的影响,成为面源污染的重灾区。
走在青莲寺村,元通街道党委书记崔勤明指着河对面的大片稻田说,“这一带曾经看不到田,全是猪棚。去年这个时候来,需要戴口罩,而且衣服上的臭味三日不散!”
村党总支书记冯伟娟介绍,村里去年以来已拆除违建猪舍17.8万平方米,户均猪舍面积由321平方米下降到31平方米,生猪存栏同比下降80%以上。经过集中整治,养殖密度高、从业人员多、养殖污染大、河道环境差的情况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在海盐全县,近年生猪存栏数最多的时候达到七八十万头。前几年,海盐大力建设“三池”:干粪池、沼气池、沼液池,但养猪污染物排放仍然远远超出环境容量,这些治标措施难以扭转水环境恶化趋势。
盯着“猪屁股”,抓好水治理!去年年初至今,浙江开始“三改一拆”: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拆除违法建筑。拆除违法建设的猪舍,鼓励群众退养转产,成为海盐治理养猪污染的治本之策。目前全县共拆除违建猪舍230万平方米,占猪舍总面积的70%多,生猪存栏量已下降到25万头。
“生猪养殖业减量转型是治污水的关键一战,对改善水质有决定性影响。”章剑说,“我们下决心必须把这件事情办好,将全县年末生猪存栏量进一步控制在21万头以内。”
海盐县县委书记沈晓红表示,海盐将强势推进“五水共治”工作,并以此为突破口,继续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探索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努力打造“产业优质、环境优美、生活优雅”的江南水乡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