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工程项目
建设全国首个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创新服务平台、实现先进灵巧的船舶、钢结构除漆除锈爬壁机器人产业化生产……昨天从天津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简称区域示范)项目启动仪式上了解到,财政部、国家海洋局已经批准了天津市海洋装备制造、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产业项目47个,总投资56.8亿元,其中2014年实现启动项目为38个,总投资额为23.5亿元。通过推动47个区域示范项目的建设,将带动海洋装备制造、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产业快速发展,力争2017年两个产业增加值达到848亿元,实现年均增长20.4%的目标。
2014年示范项目7成落户滨海
从启动仪式上了解到,2014年天津市启动38个区域示范项目,总投资达到23.5亿元,2014年投资9.5亿元。海洋装备项目启动21项,总投资14.4亿元,2014年投资7.3亿元;海水淡化项目启动11项,总投资3.3亿元,2014年投资1.1亿元;平台项目2014年启动项目6项,总投资5.8亿元,2014年投资1.1亿元。在所有项目中,落户滨海新区的项目占到了75%,成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聚集区。
“我们要培育形成若干特色显着、优势突出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使公共服务平台对产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幅提升。”天津市海洋局局长蔡明玉表示,38个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实现销售收入将达到32.3亿元,新增工业增加值18.5亿元,实现税收2.5亿元。希望通过推动区域示范项目的建设,带动海洋装备、海水淡化产业快速发展,力争2017年海水淡化、海洋装备产业增加值达到848亿元,实现年均增长20.4%的目标。目前,2014年中央启动专项资金已经拨付我市7845万元,天津市和滨海新区财政给予1:1配套支持,支持7845万元。其余9个区域示范项目也将于明年启动。
2017年建成全国首个海水淡化平台
“我们将建设的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创新服务平台将是一个公用的服务型平台,建成后功能将覆盖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全产业链,为上下游科研机构、制造企业、应用单位和管理部门提供全方位、开放式服务,支撑产业发展。”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副所长康健表示。作为此次启动的38个示范区域项目之一,该项目将建设成为全国首个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创新服务平台,项目预计将于2017年建成投用。
据了解,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创新服务平台计划占地总面积为2.3万平方米,约34.8亩,建设内容包括“蒸馏海水淡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膜法海水淡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高性能海水淡化膜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以及“浓海水综合利用创新服务平台”等4个子平台。平台具备先进的硬件支撑条件和完善的配套设施,可以支撑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研发机构开展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的研发以及测试,提升自主创新研发水平,支撑产业技术升级。
“平台覆盖了技术研发的全过程,并面向全国从业机构开放服务,避免了重复性投资,有利于行业资源优化和整合,提升产业集聚效应,以该创新平台建设为核心,我们希望在滨海新区临港进一步建设一个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创新及产业化基地,形成一个海水淡化产业的科技创新领航区域。”康健表示。
除了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创新服务平台项目,船舶、钢结构除漆除锈爬壁机器人产业化项目也受到很大关注。利用机器人取代人工对深海平台、船舶进行自动化的除漆除锈,不但能够解决人工作业的危险问题,更能够深层清除镶嵌在壁面的垢下腐蚀物,提高油漆使用寿命,实现节能降耗,项目预计将于2016年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