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城乡建设部出台技术指南,首次提出“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指导各地建设“海绵”城市,旨在从源头缓解城市内涝等现象。这是记者2日从住房城乡建设部获悉的。
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巡视员章林伟介绍,根据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基本原则。
章林伟说,海绵城市建设实现了城市建设理念的新突破,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海绵城市则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式”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章林伟表示,建设海绵城市,对于缓解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遇到的内涝问题,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名词解释?海绵城市
据章林伟介绍,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背景
城市内涝伤痛刻骨铭心
2012年7月21日,北京暴雨造成79人死亡;2014年5月11日,深圳上演暴雨围城,5000辆公交车受阻、2000辆汽车被淹;2014年5月11日,青岛一面挡土墙在风雨中倒塌导致18人死亡、3人受伤……
一场场暴雨让繁华的现代都市原形毕露,一次次内涝带来的伤痛让人刻骨铭心。
每年进入“内涝季”,大城市的“良心”就备受考验,警醒城市管理者排水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排水是维系城市“生命体”健康循环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的要件,与民生改善、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城市内涝治理工作取得较大发展,但“重地上、轻地下”“重面子、轻里子”的情况仍然严重。仅仅依靠一部在基层还未得到深入执行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很难使逢雨就涝的局面彻底扭转。
201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全国351座城市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在2008年―2010年3年间,62%的城市都曾发生过内涝,发生3次以上内涝的城市有137座。城市排水不畅,一下雨就“水漫金山”,屡次出现“海景”,城市逢雨必灾,内涝严重。
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闪淳昌说,相当多城市的地下管道欠账太多,有的排水管堵了,没有及时清淤;有的建筑垃圾“不小心”填埋排水管道;还有的填河造地,使本就不多的城市河道被填埋,降低了城市调蓄水量的能力。造成城市尤其是一些新建城区内涝的真正原因,恐怕是个别地方急功近利的城市建设心态。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袁奇峰说,建议一方面要科学规划,统筹处理好城市排水系统的修整工程;另一方面可以借鉴一下目前其他国际城市的普遍做法,就是在城市中加入一些多样性的生态基础设施,用来应对突发天气情况,这样的设施实用性会非常好,其作用有点像管理水库,可以蓄水也可以放水。比如农田、绿地有蓄水的功能,雨水落地后通过土壤的吸收、蒸发或通过地下水进入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