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合肥开启董铺和大房郢水库水源地、庐江汤池、新桥国际机场周边三大区域土地整治进程。
作为三大区域土地整治项目之一,董铺和大房郢水库水源地土地整治项目,既是土地整治工程,又直指合肥水环境保护。当前,随着其深入持续推进,合肥“大水缸”水质进一步得到净化,水源地周边,“碧水蓝天、湖光山色”的都市后花园呼之欲出。
逐步腾笼换鸟 水源地周边有山皆绿、是水皆清
初秋时节,董铺水库西南畔,八达园林合肥苗圃基地绿树成行、花团锦簇、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该苗圃规划占地7000亩,目前已有约6200亩被各类植物覆盖。“有白腊、紫薇、银杏、海棠、广玉兰等40多个树种,约60万株树木。”苗圃基地负责人李康生介绍,基地2011年初启动建设,现在已是合肥最大的苗圃之一,成为合肥西北区域“绿肺”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美生态景象,建立在曾经的成片荒地之上。李康生回忆,刚来的时候,这里几乎全是荒地,年久失修的房屋,门口杂草丛生。
大美生态景象得以建立的土地,则来自于合肥对该区域的土地整治。
蜀山区水源保护办主任王亮介绍,土地整治前,这里是村庄和水塘、水田,由于很多村民外出务工,十分萧条。土地整治迁走这里的居民,然后通过招商引资,请来苗圃企业利用原有土地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既实现了土地的“腾笼换鸟”、产业的转型升级,又解除了居民生产生活对水库的污染威胁,保护了水库的水环境。
按照设想,合肥在对董铺和大房郢水库进行土地整治后,原有旧村庄全部拆迁复垦,重新组配空间资源,推进土地流转和农业结构调整,引入现代无污染绿色农业,打造碧水蓝天、湖光山色的生态美景。
推动居民搬迁“大水缸”水质持续净化、深度安全
八达园林合肥苗圃基地如何“天翻地覆”而成?与之毗邻的蜀山区南岗镇十八岗村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似乎能再现这一过程。
常胜村是十八岗村的村民组之一,位于董铺水库的西南边,最近处距水库不足1公里。“还剩1户就全部拆完。”杂草丛中一片拆迁过后的房屋废墟上,十八岗村村支书陆应宽介绍。58岁的陆应宽也曾是常胜村的一员,随着5月8日他向全村发出拆迁动员令,短短3个多月,该村拆迁已全面扫尾,预计下周全部完成。
“几百万人的吃水,以及合肥水源地的保护,是合肥市的大局,要以这个大局为重。”谈到搬迁,尽管对这片生活了近60年的土地无限留恋,但他表示,紧挨着水库居住,就算再小心也难免对水环境产生影响,虽然村民大多安土重迁,但远离了水库才是保护,大家都很拥护、支持搬迁。
董铺和大房郢水库水源地土地整治项目总体范围为庐阳区、蜀山区、肥西县和长丰县一、二级水源保护区,涉及包括十八岗村在内的43个村(居),约2.38万户、7.49万人,总面积约24.3万亩,几乎相当于13个政务文化新区的面积。
目前,整治区域内的村庄搬迁正在紧张实施。
解决后顾之忧失地村民居住保障好、收入得提升
交通不便、配套设施不全、不通自来水、收入有限……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在水库边居住,居民们的生活质量有着种种缺憾。
搬迁后,首先迎来居住环境的提升。
科学园路与湖光路交叉口,一个占地915亩的回迁房小区正在紧张施工。拆迁安置总人口1318户、3981人,商业、教育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公交线路等交通配套设施完善。一期工程有望于明年竣工,将迎来井岗镇6个村民组的搬迁村民入住。
对董铺和大房郢水库进行的土地整治中,像这样的拆迁复建点,合肥共规划建设了11个,计划2015年全部建成提交验收,为两大水库搬迁中失去土地的居民提供优质居住条件。
土地整治还带来了村民收入的提高。“整治后的土地,流转给承包商经营,农民能定期拿到土地租金。”王亮说,此外,由于生产经营需要,土地承包商会雇佣部分村民,从而带动村民就业,提高村民收入。
“每月仅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就达到25万元左右。”李康生告诉记者,他们的苗圃基地高峰期时能为失地村民提供近200个工作岗位,村民们来基地从事树木浇水、施肥、除草等工作,即便留守老人也能胜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