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4广东省首届城市内涝防治研讨会在暨南大学召开,近百名业内人士就城市内涝问题展开了积极的探讨。广东工业大学教授王和平指出:“治疗既有管道病害,恢复既有管道功能,是快速解决内涝的有效途径。”
城市管道:建一条要用一条
有数据统计表明,2008年至2012年,我国351个城市中发生城市内涝的比例高达62%,涵盖213个城市。就2013年广州来说,报道的城市内涝就已达7次。其实不光是沿海雨量较多的城市,石家庄、太原、西宁这类内陆城市都在面临着城市内涝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就此看来“城市内涝问题已成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暨南大学教授马宏伟郑重指出,“内涝问题既跟城市基础建设有关也与城市地面硬化、城市排涝技术、管道破损都有着不可割分的关系。”
记者得知,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广州市排水设施管理中心曾委托某检测公司对广州市各区市和广州市污水治理有限责任公司所管辖的排水设施进行了监督检测工作。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共检测管渠长度800余公里,发现中心城区排水管渠存在71处重大结构性缺陷且已严重影响到排水管渠的排水功能。
王和平教授指出:“管道封堵墙没有或未完全拆除的现象是很普遍的。”然而,如果管道不通,就算管径无限放大也不过是个摆设。对此,王和平教授认为加强管道养护和修复,真正做到建一条管道,就能用一条管道,充分发挥已有管道的功能,保障城市的安全和正常运转方能有效地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城市“良心”经不起考验
城市内涝问题就如同现代城市的一个毒瘤,备受市民诟病。虽说极端恶劣天气是城市内涝的一个成因,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看见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的“落后”。近来,媒体都将城市地下排水系统比喻为城市良心,但“这个良心是经不起考验的”。广州市水务局副总工程师王少林就此说到。
在王少林看来,之所以这个良心经不起考验的原因,就是因为此前我国设计标准过低。以广州为例,满足1年重现期的管道占83%,满足2年重现期管道只有9%,其余低于1年重现期的也占有8%。此外,由于用地不足而引发的建筑物密集,难以找到合适的蓄水池建设用地以及地下管线过多导致难以扩大管道等问题成为又一重要原因。其次,城市合流管道较多。像广州这类发展时间长的城市,直到80年代才开始做分流排水系统。王少林还指出,对于城市地下管道的管理,许多城市都非常缺乏系统的官网资料,更别说建立数字化的官网系统并对地下官网做出专业的分析。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王少林提出广州市所采取的改善手段主要以“滞、渗、蓄、调、排”相结合为原则,采用控制开发地块地表径流量,挖潜改造增加上游已有水库和人工湖库容,推行地影响开发,提高雨洪调蓄能力,同时提高排水标准、加大排水管径,提高河道过水能力,在自排为主的现状上与强排相结合等手段,并将逐步提高地下管网的数字化管理水平。
排水管网也需要“天气预报”
每年汛期的“城市看海”资讯通过微博、微信等公共平台快速传播,大众对城市排水系统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将传统排水行业推到风头浪尖上。排水管理部门直面公众的质疑,拿出经得住考验的数据来说话,低水平的片面解释只会让政府公信力降低。
清控人居产品总监佟举钢指出:“运用监测技术、模型分析、地理信息技术等,可有效分析排水设施规划改造、运行管理中的复杂问题,变‘被动应对响应’为‘主动预警处置’,变‘看不见的风险’为‘可预测、可感知’的形象内容。”
局部管道负荷过重、管网冒溢风险较高、雨季水量冲击负荷较大、泵站调度控制过于主观、管网早期设计不合理面对这些问题,往往由于没有经过模型模拟系统分析,因而导致管网管理的现状。在佟举钢看来,只有为排水管网装上“眼睛”,为公众内涝出行提供精细化预报,才能有效地减少城市内涝因为排水不畅造成的损失。
据其介绍,其公司自主开发了具有移动互联网基因的“城市排水内涝智能在线监测与预警系统”。不但同时满足排水管网长期运行规律监测与内涝精细化预警预报的要求,还具有逐分钟持续监测、软硬一体、智能互联、报警信息多方式推送、云端管理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