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肥东县长临河镇西湖中心村
如何保证800里巢湖的生态健康?截污减排、防洪除涝、矿山修复、治理面源污染、落实“河长制”……在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过程中,肥东县用行动交出了“答案”。近日,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从肥东县了解到,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正有序展开,其中,国开行一期项目——店埠河马桥段(定光河)综合治理工程有望于12月底完成建设任务,二期工程已有18个项目开工建设,三期项目已经完成了可研方案审查,正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母亲河”彻底“洗澡”恢复清澈
在肥东县,店埠河素有“母亲河”的美誉。经过底泥清淤、污水截流、河堤加高等改造工程,店埠河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为了保证巢湖湖秀水清的好环境,肥东采取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除了店埠河综合治理工程外,环巢湖流域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也被纳入重点工程年度计划中。
肥东县副县长何斌介绍,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污水处理厂3座,总处理能力9万吨/日。在建成污水管网180公里的基础上,肥东县还同步推行了8个环湖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建成后,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6200吨,可实现肥东境内环湖及其干流周边乡镇镇区污水处理的全收集、全覆盖、全处理。
此外,肥东县正在建设县城区域扩建和提标改造污水处理项目,新建管网77.9公里,日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万吨。同时在建设中的循环园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湿地项目1个,日处理规模达3万吨。新建、改建和扩建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均优于一级A,建成后,年削减COD、总磷、总氮分别为7422.64吨、78.225吨、562.79吨。
注重截污减排的同时,肥东县还不断提高防洪除涝能力。目前,该县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一、二期工程共治理河流17条,计73公里。同时,新建防汛道路44.8公里、桥梁29座,新增绿化面积172.2万平方米、河岸湿地面积324.8亩,栽植树木53163棵。
“完工后,将显著提高河道防洪标准,增强抵御洪涝灾害能力,有效减轻沿河洪涝灾害损失和环巢湖区域生态冲击。”何斌说道。
推广蔬菜瓜果减氮磷污染
环巢湖治理,最大的“敌人”是什么?面源污染是其中之一。如何有效治理面源污染,是巢湖流域地区所面临的共同“考题”。
“禽畜养殖污染治理,是我们控制面源污染的其中一项重要举措。”何斌介绍,肥东县已经对284家规模化养殖场下达整改通知,不能按期整治到位的依法实施关闭,并取缔了影响辖区河道水质的畜禽养殖场27个,拆迁面积约40000平方米。
与此同时,肥东县传统种植业越来越少,种植莲藕、茭白、葡萄、草莓、西瓜的却越来越多,不仅给种植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外,还吸引大批游客前来体验采摘趣味。
“减少传统种植业,意味着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河道的重点是生态截污。”何斌介绍,为缓解巢湖流域农业生态环境压力,肥东县积极发展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生态林等, 2012年至今,累计退出传统农业种植33.66万亩,新增蔬菜瓜果面积5.66万亩、苗木花卉8万亩、生态林20万亩。
在此基础上,肥东县还构建了重重农业生态减控防线,2013年,环巢湖区域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20万亩次。在沿湖岸线、河道两侧,推进湿地生态修复、水生植物生态修复、渔业生态修复,目前,环巢湖周边水生蔬菜面积达3.5万亩,据测算,每年将减少氮磷排放70多吨。
“河长制”源头治理巢湖
肥东县石塘镇,6名党政班子成员又多了新“身份”,他们分别被任命为王铁、马敦2条河流的段长。这个新职务可不是说着好听的,而是要实实在在干事,定期“走河”、巡查沿河排污口位置、污染源排查等,一样都不能马虎。
事实上,2013年,合肥全面实施“河长制”,由各县(市)区党委主要负责人担任辖区内主要河流的“河长”。记者了解到,按照要求,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和各级“河长”要定期“走河”,重点巡查沿河排污口位置和污染源排查工作,并成立联合“走河”小队,按地域定期对辖区内河道进行“走河”,配备环境监测、督查人员,以便从专业角度加强对各联系片区河道的治理指导和督查。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合肥全面纳入“河长制”管理河道共有103条,累计整治排污口302个。其中,在肥东县区域内,共布置了46处考核断面,每月1次监测,合肥市考核断面进行每月2次监测,重点排污单位随机监测,基本实现辖区内的水系节点水质监测全覆盖。
对于那些违法排污的企业,肥东县也绝不手软,截至目前,共检查企业387家,查处违法企业70家,立案处罚6件,对34家违法排污单位实施限期整改,对13家污染严重、无污染治理能力的小微型企业依法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