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于近期正式通水。作为一项历时十余年、迄今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水质安全保障攸关工程成败。分析认为,南水北调工程水质安全保障涉及调水区水源地保护、输水干线沿线水污染防治及受水区水质监测及保护三个主要方面,为确保“一渠清水安全北送”,必须采取全方位的保障措施。
首先是调水区水源地的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位于汉江之上、横跨鄂豫两省的丹江口水库调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表示,在水源地主要推行“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治污思路,大力推广清洁小流域治理,减少入湖污染负荷。
我国政府近年来在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大力开展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长江水利委员会11月27日表示,随着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二期工程的顺利实施,加上一期工程在内的水土保持项目,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水源区鄂豫陕三省43个县实现了水土治理全覆盖,有效提升了水源区的水资源保护力度和水平。此外,“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正在紧密筹划当中,未来将进一步有效减少南水北调中线一线水源区的水土流失。
在多方努力下,目前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良好,近几年一直保持在二类水标准,已经达到调水要求。
其次,中线工程输水干线总长达1432公里,输水干线水安全保障工程巨大。据南水北调办相关人士介绍,中线工程输水水质有保障。一是采用封闭的渠道输水,有效避免了人为因素导致的水质污染;二是总干渠立体交叉穿越沿线众多河渠沟道,保证中线水与当地地表水有效隔离,避免了沿线地表水对中线水质的影响。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线工程水质就可以“高枕无忧”。南水北调输水干线沿线面临三类主要污染源:一是沿线城市的点源污染;二是输水干线上渔民生活、水产养殖和船舶的线源污染;三是沿线农村的农药化肥、畜禽养殖、农村居民生活污水等随着降水径流冲入输水干线造成的面源污染。
王浩院士表示,面对这三类主要污染威胁,沿线治污主要实施节水为本、清治生产、治污为先、配套截污导流、污水资源化和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形成“治理、截污、导流、回用、整治”一体化的治污工程体系,减少入(河)湖污染负荷。
此外,输水干线沿线地区高度重视突发水污染事件的预防,加强水质的实时动态监测,制定科学合理突发水污染事件应对预案,确保一旦发生水质污染事件,可以通过应急调度将其影响范围控制在最小。
最后是受水区水质安全的保障。王浩院士表示,对于受水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避免二次污染,要筑起安全防线,确保居民用水安全万无一失。其中对污水处理厂建设水质监测是受水区保障水质安全的重要方面。
据了解,为保“北调南水”安全,北京市建立了全方位监测预警体系,布控了数道安全防线,通过关闭闸门等方式,拒绝“问题水”入京、入城、入厂;河南省从11月26日起启动了对郑州、平顶山等12个涉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省辖市的水质监测工作;为应对可能出现的水质污染,河北省准备了多套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出现水质污染,有关部门将及时关闭上下游闸门,并将受污染的渠水引入退水闸,立即分析水质污染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