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3年新安江流域总体水质为优,9个断面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 ”2014年3月,国家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在《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机制试点中期绩效评估报告》中给出结论。
依据2004-2013年共10年间的监测数据,环保部环境规划院作出如下分析:
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指标变化趋势相似,2004-2010年,总体呈上升趋势;2010-2013年,总体呈下降趋势。总磷浓度在2009年出现拐点,2004-2009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09-2013年,总体呈下降趋势。
分析结果表明: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机制试点实施以来,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等三项指标浓度均发生明显变化,2010年前后开始出现拐点,水质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试点环境效益开始显现。
2004-2012年,千岛湖营养状态指数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营养状态指数在2009年达到最大值,2010-2012年,营养状态指数呈现下降趋势,并且与新安江上游水质变化趋势保持一致,试点效益逐渐显现。
试点水质考核指标P小于等于1,考核达标。试点期间P值情况:2008-2010年P=0.85,2012年P=0.833, 2013年P=0.828,2014年1月-11月P=0.818。
新安江发源于黄山市休宁县境内海拔1629米的六股尖,为钱塘江正源,包括600多条大小支流,是安徽省内仅次于长江、淮河的第三大水系,是浙江省最大的入境河流。也是新安江流域上下游人民共同的母亲河。流域总面积11452.5平方公里,干流总长359公里,其中,安徽境内流域面积6736.8平方公里,干流长242.3公里,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58.8%和干流总长的67.5%,覆盖黄山市7个县区和宣城市绩溪县。新安江安徽段平均出境水量占千岛湖年均入库水量的60%以上,是下游地区最重要的战略水源地,是华东地区最坚实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目前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
黄山人自信地说,保护新安江母亲河水质的战役仍在进行中,我们必将通过不懈的努力,越做越好,赢得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