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夏天,只要暴雨来势汹汹,城区地势低洼地带总有一些地方难免出现“人在水中行,车在水上漂”的状况。近日,由省住建厅和省气象局主持的《达州市主城区暴雨强度公式编制报告》正式通过了审批,通过科学的方式,对一个地区在规定时段里暴雨的强度进行统计。
科学计算治理城区内涝
“暴雨强度公式和城区内涝联系紧密。”据达州市气象台台长于竹娟介绍,城市暴雨强度的计算是解决城市内涝的主要依据。据她介绍,一个地区的暴雨强度公式能够反映出这个地区的暴雨强弱情况,而高强度暴雨是造成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前达州市之前从没有编制过暴雨强度公式。”于竹娟告诉记者,以前都是采用的周边重庆等地的暴雨强度公式。而达州市有其独特的降水情况,依据重庆的降水强度公式来建设达州市的地下排水管道是欠科学的。“达州处于‘四川盆地东部大暴雨、山洪、滑坡区’,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并从2004年以来我市暴雨强度呈上升趋势,即两小时的降水强度在以每年0.126mm的增幅上升,”于竹娟说,这个强度的变化是非常大的了。暴雨强度公式启用后,达州市主城区将根据此公式,对中心城区排水管网进行重新设计规划并改造,全面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能力、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公式出台基于53年的降水资料
“降水强度过大,地下管道来不及排泄,在低洼处就会出现内涝,”于竹娟介绍,以后地下管网系统的改造都要以这个公式为依据,避免管网系统难以应对暴雨的突然袭击。
达州市的主城区是未来100万人口规划发展的核心区。于竹娟说,近年来,达州夏季降水强度不断加大,只要一遇强降雨,城区地势低洼地带,便会大量积水,导致城区内涝。所以制定出达州自己的暴雨强度公式,迫在眉睫。
从2014年初达州市气象局承担了达州市中心城区暴雨强度公式的编制任务以来,达州市利用业余时间来攻克了一系列难题,其中最繁琐的就是“暴雨强度样本的提取”,工作人员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对达州市主城区53年里所有的降水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