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吃蓝藻,长1公斤鱼肉要吃掉100公斤蓝藻,鱼在治理滇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昨日,回顾5年来的放鱼活动,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副局长王丽华动情地说,滇池治污之举坚持不懈,才能让蓝藻变少、水质变清,5年的放鱼是生态治理滇池的重要一环,放鱼行动每年冬季如约而至,见证了滇池水质的变化。
5年前
提前清理蓝藻仍富集
据初步统计,5年来,通过放鱼滇池生态保护行动放到滇池里的鱼,共计达到50吨、100万尾,为滇池治理开辟了全民参与的渠道。
放鱼到滇池中,不但可以让鱼吃蓝藻,还能惠及滇池周边居民,通过捞鱼卖鱼获利,可谓一举多得。王丽华介绍,滇池放鱼活动持续了5年,滇池北岸的水质变化确实很大,她深深地记得第一次举办放鱼行动时,担心海埂公园一带蓝藻太多了放不下去。为了让活动顺利举行,他们一大早组织打捞蓝藻的打捞队,提前进行了清理,但放鱼那天,仍可以看到很多蓝藻富集在岸边。
5年后
滇池北岸蓝藻明显减少
王丽华看到,今年到滇池边放鱼,水明显清了许多,蓝藻也少了许多,不用再组织打捞队专门提前清洁水面了。这和多年的放鱼活动分不开,和滇池治理的六大工程措施分不开,与河道治理、生态修复、底泥疏浚等各项措施齐头并进分不开。同时,今年牛栏江补水滇池,大量的清洁水源注入滇池,也给滇池带来了新鲜的血液,滇池北岸一带蓝藻明显减少,水质明显上升。
“人人都来爱护滇池,滇池才能治理好。”滇池管理局渔业行政执法处副处长王勇介绍,放鱼5年的坚持,每年都有大量的鱼放到滇池中,5年来,放鱼活动共计放入滇池50吨鱼苗,共计约100万尾,每条放的鱼一般约三四厘米长,一两左右,放入的鱼类有高背鲫鱼、花白鲢鱼、鳙鱼等。经过放鱼活动,带动人们爱护滇池。
治污亮点
盘龙:
打通6大龙潭清水通道
松华坝上游的青龙潭、黑龙潭、白龙潭、黄龙潭、后龙潭、苏海村等6大龙潭,是松华坝上游主要水源。该工程投资1000余万元,将于明年1月中旬完工。
官渡:
王官海东两湿地快建成
在环湖东路,官渡区海东湿地和王官湿地两大湿地建成,春节前后也能向市民开放,两湿地连成一片,10余公里长的湿地风光呈现在市民面前。
晋宁:
亲水大道顺利推进5%
滇池西岸,将建设4车道,设计时速40公里,11公里的亲水大道,车道旁边配上慢车道。该工程已完成5%,预计将于2017年上半年完成通车。
呈贡:
斗南湿地主体收尾
呈贡斗南湿地公园,一期建成水面130亩,陆地500余亩,共计700亩,投资9.3亿元。现在主体工程接近尾声,预计2015年上半年前将向市民开放。
滇投:
每日外排尾水60万方
昆明主城污水处理厂尾水外排及资源化利用建设工程,为中国最大的尾水外排工程,11月24日运行,每天将昆明主城60余万方左右的尾水外排出昆明。
春城晚报 记者 管弦
志愿者走了一批又来一批
谢谢你们
助力滇池放鱼5年
在寒风中,身着绿衣的年轻人,一边擦拭汗水,一边将志愿者服里的棉衣脱下。手指冻得通红,甚至有些麻木,棉鞋里进了水,脚趾冻得几乎没有知觉,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这群年轻人的干劲儿!
滇池学院同学是主力
他们就是每年放鱼行动的老朋友——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的志愿者们。每年这个时候,滇池学院的志愿者们如期参加滇池放鱼节的活动,一期又一期,从未落下。如今第一、二届的志愿者们早已毕业,而新一届志愿者主力军已经接上,为我们的滇池放鱼奉献力量!
从最初放不开手脚,到最终娴熟作业,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证明这一代90后是最棒的。志愿者作为滇池放鱼活动最主要的生力军,每年都承担着引导、维持秩序、分发鱼苗、收集鱼桶等工作,每次下来志愿者们都是大汗淋漓,湿了鞋袜也是常事。当记者让他们轮换时,这些个个小脸和手脚都冻得通红的志愿者们却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不要换!”
这可急坏了外围负责其他工作的志愿者们。“我也是来干活的。”大三的志愿者郑玲身材娇小,更是挤不进去帮忙,气得直跺脚。志愿者们爽朗的笑声,边擦汗边脱棉服的样子,仿佛冬日的寒冷根本不在话下。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诠释着志愿者的意义!
3名小志愿者主动加入
看着志愿者大姐姐和大哥哥们干得不亦乐乎,现场又来3名小志愿者,主动要求加入。他们是来自云大附中初二年纪的毕馨予,还有两名没有透露姓名的小学生志愿者。
看到哥哥姐姐们这些好榜样,前来放鱼的5岁小女孩好好也特别盼望去当志愿者,举着手、跳着跟妈妈说:“妈妈,我已经比桌子高了,我要去当放鱼的志愿者。”
“明年我还来!”此次,参与活动的20位来自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在活动结束时,纷纷向记者打听明年的活动时间,表示还想参加。本报也在此对这些热心的志愿者们表示感谢,感谢你们5年来一如既往地支持滇池放鱼行动,支持母亲湖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