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到凌公塘路可持续发展公园锻炼的细心市民会发现,今年,虽然在连续的降水天过后,公园内却几乎不见雨水在地上横流或形成大的积水点。这是因为该公园在开发设计时,融入了低影响开发理念。
“在江南水乡,水脉就像是城市的血管,低影响开发模式就是通过一种生态理念让城市水脉的新陈代谢畅通起来。”南湖区住建局市政管理处工作人员表示,低影响开发模式简单来说是在开发设计时,通过生物滞留、屋顶绿化、雨水利用等措施来控制径流污染,同时使项目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来自市建委的一项调查显示,很多经过地表直接流进河道的雨水为劣五类,对水体的污染严重;而往年台风过境,因排放不畅而造成洪涝的报道也给市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方面是污染,另一方面是内涝,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严峻考验。而低影响开发模式通过运用国际先进的生态理念,下雨时先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这种模式不仅可以缓解城市内涝,也可避免地面污水直排入河,同时还实现了“保节水”。
仍以可持续发展公园为例,公园内设立了人工湿地,湿地内种植了蝴蝶花、鸢尾、水葱等有净化作用的水生植物。雨水流进湿地后,在这里得到一级净化后再排入河道或实现循环利用。
实际上这种低影响开发理念早已在南湖区悄然发芽,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在世合小镇,项目西侧建立了一个40余公顷的生态湿地,雨水经过净化后用于农业灌溉。在金都夏宫项目中,通过地下生物滤净、砾间工法及生态植被浅沟等,使雨水经过充分净化后再得到循环利用。“不仅可以节省绿化植被灌溉等市政用水量,还可以有效降低汛期地下雨水管网的排水压力。”该项目技术开发人员表示。
据介绍,为助力“五水共治”,南湖区已有世合小镇等多个项目、平湖塘绿道等多条生态绿道、可持续发展公园等多处应用了低影响开发模式。按照目前的技术水平,应用此模式建成的地表,只要降水量不超过20毫米,基本能够实现水源的有效涵养而不会被直接排入河道。
此外,在实现治污、防洪、节水的生态效益的同时,低影响开发理念因为多采用生物滤净并注重利用原有的地形水文坡度等条件,相对于传统的市政雨水管网和污水处理系统等成本更低,再加上雨水循环利用的溢出效应,在让城市“水脉肌理”灵动起来的同时,也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据了解,按照市建委的计划,低影响开发理念明年将在嘉兴全面推广,而南湖区目前也正在抓紧编制明年的相关规划,今后低影响开发理念将在住宅小区、绿道、道路、工程项目等实现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