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这个带着春天般清新、滋润气息的词语传播到公众的视听之中。据介绍,沈阳将在今年开始“海绵城市”建设,这意味着今后沈阳城镇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将不再以“修大管子”等“灰色”措施为主,而是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
“海绵城市”是个比喻的说法,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城市的水在哪里?答曰:在各种管、池、塔、箱里。总之,城市中的水处在金属、水泥、玻璃等非自然措施的禁锢之中。在水资源遭遇“灰色管制”的城市里,无处不在的雨水可谓弥足珍贵。古往今来,咏叹雨水的文艺作品不胜枚举且美不胜收,但城市里的天降雨水却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的局促景象。
沈阳是个缺水城市,高度依赖大伙房水库的供水。另一方面,每到汛期暴雨集中,排水系统 “压力山大”。虽然没有出现一些城市中“闹市区观海”、“主干道上淹死人”的情形,但部分点位出现内涝的事几乎每年都有。缺水的城市在一年当中唯一不缺降水的季节,却在为尽快将清洁而免费的雨水排走而殚精竭虑。这样有些荒诞的局面在相当程度上要归咎于城市硬化地面太多。
缺水少绿的城市难说美丽和生态。长期以来,城市总体上给人的感觉是硬邦邦的,“钢筋水泥的丛林”是极为生动、传神的写照。尤其是北方的重工业城市,缺少水的滋润和绿色的生动。单调、刻板甚至僵硬的城市环境,让居民舒适感降低,归属感匮乏,慨叹“都市的柏油路太硬踩不出足迹”。如何看待和管理城市中的水系和绿化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城市建设观念的重要体现。
建设“海绵城市”,让降水既能蓄得住,又能用得稳。河、湖、渠、人工湿地,这些城市水系都可以成为调水的枢纽;花草树木可以让土壤成为天然的微型水库。城市需要解除“灰色管制”的水系和绿地,如同一个人需要代谢顺畅才会感到神清气爽。让水泥、沥青等硬覆盖少一点,给城市的土地更多一些顺畅呼吸的机会,刚柔相济的城市才会气血丰盈,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