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还记得,去年海鸥台风袭击海口流行的段子:“爱她就带她去万国看海,一中抓鱼,友谊泛舟,海甸游泳,参观骑楼威尼斯,长堤路水上花园,南大桥底流水,龙昆路来个水上滑梯,最后去海大看看海景房,在市医院买个病房然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如果说话算话,在海口今后这类的淹水场面也许再也看不到了。
有媒体报道,近日省政府出台的《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城市排水(雨水)防涝设施建设,确保到2015年底前,海口市防洪能力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尽管普通人们不知道防洪能力的国标有哪些,但谁都知道,一场暴雨,就能让海口部分道路积水瘫痪这不是国标;每年雨季来临,市容委发布内容年年差不多的易积水路段这也不是国标;在城市道路上竖上水位标志,这更不是国标。和一些滨江临海的城市相比,海口排水应该有地理位置优势,不应该有任何达不到国标的理由。
长期以来,海口淹水,有关部门给出的理由之一就是降雨量超过排水量的设计标准。人们不知道海口城市排水量是按什么标准设计的,但无论什么样的设计标准,都不应该一雨成涝。如果我们不能让降雨量适应海口现有的排水设计标准,那就提高标准,按最大值设计吧。每年都遭遇到百年一遇的降雨量,这人生百年是不是也太容易了?
海口淹水,另外的理由就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排水设施没有达标。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距今有6千年的西安半坡遗址,都有良好的排水设施;江西赣州古城,因为能自动排水被誉为浮在水上的城市;山东青岛,也因为良好的排水系统受到人们赞誉。在省会城市中,海口历史算最短的;就是在中等城市中,海口也扯不上历史的原因吧?
海口淹水,再一个理由就是海水倒灌。诚然,海口滨海,海水容易倒灌,但和长江沿岸的一些城市相比,这种涨潮式的倒灌其实是太小儿科了。比如武汉,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之间有十几米的落差,夏季涨水,江面超过二楼,那种形势下能做到不让江水倒灌,海口怎么这么容易海水倒灌?龙昆沟防潮闸建了,龙昆沟不就没见过海水倒灌了么?
海口淹水,还有一个理由就是恰逢天文大潮。天文大潮其实也只是涨潮的一种,固定在农历的初二、初三和十七、十八日左右,每月都有。如果大潮碰到大雨,海口基本上就只有挨宰的份。天文大潮算不得自然灾害,不是和地震、海啸一样不可预防的。钱塘江能拿天文大潮当旅游项目,我们怎么碰到天文大潮就连消极防守都做不到呢?
好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很具体,从规划到设施,都有详尽的要求,而且提出确保到2015年底前达标的时间期限,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今年是海口告别淹水的最后一年,我们坚信,今后在海口下雨天也可以放心开车了,海口能确保2015年底排水达到国标。不信,等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