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底,耗资250万美元(按照2006年贷款时的汇率,折合人民币近2000万元)建成的“武汉水质模型”,曾被誉为国内在建立水质模型方面的“第一次试点”。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旨在全面提升武汉市水环境管理能力、为优化污水处理提供科学决策支持的工程,建成之日即被闲置。如今,项目所购进的部分电子设备,已过使用周期。而对于该工程的未来,目前仍无明确答案。
现象
高科技工程:被遗忘5年的试点
2015年4月6日。潇潇冷雨中,位于东湖边的一处排灌闸室,大门紧闭。
“武汉水质模型唯一的一台固定探测器就设在这个闸室内。”武汉城市排水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排水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对楚天金报记者说,“多年不用,设备不知是否完好”。他所说的“武汉水质模型”,对普通市民而言可能非常专业。但对于武汉这个水资源丰富的特大城市而言,曾经是一个领先于国内的试点工程。
武汉排水公司前员工、现任武汉水务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顾建新,曾全程经历该项目。据他介绍,所谓“水质模型”,就是在监测和收集有关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编制的计算机软件系统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模拟、反映和预测水体中污染物质的迁移变化,以及对水质变化的影响。通俗来讲,这就是一个监测城市水环境变化的系统。
曾为该工程建设期间协调人员的武汉排水公司员工李女士解释说,该工程最核心的部分实际上是一套分析软件,此外就是分布在各监测点的探测设备以及终端显示设备。据介绍,2007年,武汉水质模型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建设由美国HydroQual公司和武汉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中标。2009年底,该工程历时两年建设通过验收,工程总投资为250万美元,资金来源系贷款。
公开的报道显示,2008年10月,正在建设中的武汉水质模型项目召开了一个高规格的研讨会。会上,专家肯定“这是我国第一个综合水体的水质模型”。遗憾的是,这也是该项目在公开视野里的最后一次大规模露面。2009年底建成之后,该项目即基本闲置,直到今天。
探因
数据与运行:为钱所困的系统
今年4月初的一个工作日,记者在武汉排水公司调度中心参观了“武汉水质模型”的终端显示系统。系统设备占据了该调度中心近一半的位置,一排未开机的电脑和墙上漆黑巨大的液晶显示屏,让这里显得十分安静。
该公司内部人员介绍,终端系统此前一直放在临近办公楼的二郎庙污水处理厂。2011年前后,该公司的新办公楼建成,系统随之搬迁。“系统的搬迁费用都花了好几万元”。武汉排水公司总经理熊洪松对记者坦言,该项目建成后没有使用的原因较为复杂。“一是数据无法获得。二是运行经费没有着落。”
熊洪松表示,要维持“水质模型”这一高科技平台的运行,需要不断输入最新的水环境监测数据。“武汉每天不一样,系统需要的水环境数据,以及维持这个系统的边界条件都在发生变化。”熊洪松说,系统需要对气象、江、湖、以及管网的监测数据,但这些数据掌握在武汉市各个不同的部门手中,“城市排水公司作为一家负责污水处理的公司,并没有能力来协调这些工作。”
据介绍,武汉排水公司获得数据的成本极高。在平台建设之时,一份武汉市的电子地图购买价格即达到10万美元。而当时对武汉市部分水域的数据采集,3个月的采集工作花费高达45万美元。除了获得数据的成本,系统运行的另一个难题是运转经费。熊洪松告诉记者,项目完工后,并没有专门的运行资金。为此,该公司曾经多次提出,水质模型这个平台要真正起作用,最好的方式是移交给政府有关部门。
未来
“废物利用”OR“重启”:看不清的结局
对于武汉排水公司而言,这个闲置5年的工程,正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一个严峻的问题是:该工程2007年前后购进的一批设备,目前实际上已过了使用周期。“但又不能随便报废,因为担忧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该公司一内部人士说。
而要重启该项目,“就要定期维护更新数据,需要动用大量人力、财力去把数据弄回来。”武汉水务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顾建新说。在顾建新看来,这一项目本身带有“试点性质”,建设之初输入的数据也只是武汉小部分水域的数据,并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武汉地区的水质模型。“项目本身已起到了示范作用”,顾建新说,但要想继续完善和真正使用这个平台,他认为需要进一步的巨额投资。“这也并非是武汉排水公司能完成的任务。”
在这一背景下,武汉排水公司唯一能做的是实现平台的“物尽其用”。据介绍,平台建设所购进的电子地图以及部分硬件,部分已用于武汉排水公司的污水处理业务。但在其他关注武汉饮用水安全的人士看来,这样一个原本是用作水环境管理的高科技系统,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则是极大的浪费。
近年来,武汉市水源应急事件时有发生。为此,今年1月,武汉大学教授、湖北省政协委员徐礼华在全省“两会”期间提出提案,呼吁完善和重启现有的“武汉水质模型”。不过,这个花费巨资建起的平台,究竟面临怎样的命运?各方直到现在仍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