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中多建森林,可以降低犯罪率,治疗“城市病”;少扫一层落叶,维持较厚的“枯落层”,就能让城市如“海绵”一样增加蓄水功能……
今天上午,由上海市林业局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主办的“森林生态功能,让城市和我们更美好”国际论坛暨首届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和经营研讨会召开,来自美国、瑞典、芬兰和我国各省市的林业专家,就城市化与城市森林发展关系进行了探讨。
绿地多水灾少
研讨会上,来自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Heikk教授,阐述了城市化、水循环和城市绿地之间的联系。城市绿地可以减少城市水灾、优化水质并净化空气。当整座城市被大量绿地覆盖时,80%的雨水能渗透入地下,从而减少洪灾风险。此外,对不同绿地覆盖率中的水样采集后发现,绿地越多,雨水的颜色越清澈。
同时,教授还对“绿色屋顶”进行了试验。数据表明,在屋顶上种植绿化可以保留年降水量的50-65%,实现蓄水功能。
针叶林更蓄水
“芬兰教授的研究,与如今国家大力倡导建设的‘海绵城市’如出一辙,目的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担任研讨会主持人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森林生态站站长刘春江告诉记者,在蓄水功能上,森林优于灌木群落和草地,枝叶粗糙的针叶林优于树叶表面太光滑的阔叶林。因此,应多在城市中选择合适的树种造林,通过植物的树冠和根系吸纳、净化雨水,在天晴时通过蒸发、蒸腾,让水分在森林内部自循环,湿润并清洁整个城市的空气。
“枯落层”有妙用
刘教授说,在欧洲各国,近年来都对城市森林采用近自然的经营理念。“市区重要道路采用天然岩石或沙土,任由野草、苔藓生长。枯死的树木也不砍掉,让生物链自己调节。森林与住宅院落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界,一出家门就走入了森林。”这样的城市森林,对市民的生态服务功能特别强。
“在上海,枯枝落叶形成的‘枯落层’都较薄,其实这一层有极强的蓄水性,环卫工人大可不必将落叶扫得干干净净。”刘教授说,树冠能截留的雨水仅约20%,而枯落层可以吸收树冠未挡住的雨水,像海绵一样锁住水分。
此外,修剪下的树木枝条也可打成碎片,铺放在绿化带、林地甚至硬质化地面上,既挡住扬尘,又增加枯落层,提高蓄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