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城珊洲河是东莞昔日运输农作物的交通要道,自1997年以来日渐受到污染,呈劣五类水的严重污染状态,莞城近年来不断加大整治力度。5月25日,笔者获悉,莞城整治工程启动后,珊洲河已变成三类水质,同时在珊洲河和东江之间增设抽水泵,对珊洲河补充良好水源,预计5月底完工。
昔日水清得可以游泳
珊洲河原是东江与运河的连接河道,是东莞早年运输农作物的交通要道,在旧城的环境营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河道总长约1000米,宽约23米,分为花街河段、水果街河段以及露天河段。其中,花街河段、水果街河段已被密封,能看到的是350米长的露天河段。
1997年后,珊洲河的水质开始变差,至2007年左右,河水变黑,臭气呛人。珊洲河的污染问题一直牵动着很多人的心,特别是居住在周边的居民,他们回忆曾经的珊洲河那一段“水清、水流动、水里有鱼”的时光。
“那时候水特别清,能看清水里的鱼,我们可以在河里游泳。”住在珊洲河边的张婆婆回忆道。张婆婆今年80多岁,居住在珊洲河边已大半辈子,她说:“大家以前经常坐在珊洲河旁的骑楼下,享受河边的凉风阵阵。不过在水质变差后,连路过都要捂着鼻子。”
北隅社区的年轻人阿峰回忆起小时候的珊洲河,感慨万千。他说:“小时候很喜欢来珊洲河边玩,与伙伴们游泳,捉蟛蜞。”
河水受污染发黑发臭
2007年前后,市民发现珊洲河河水呈黑色,很臭很难闻。张婆婆说,河水越来越浑浊,泥沙淤积越来越多,直到有一天,鱼都没了,人不敢下水,老远就能闻到臭味。阿锋表示,1997年后,已看不到蟛蜞的踪影,不再到河里游泳。在附近居住的新莞人李女士感觉难受。她说:“当时珊洲河真的很臭,夜晚睡觉不得不关上窗。生活污水都排进河里,导致污染越来越严重。”
珊洲河的污染源主要为细村市场及沿河居民的生活污水,另外还有地表水污染、河边树木落叶及一些生活垃圾等。莞城先后在珊洲河设置了两处水闸,阻隔了河水流入东江,以及阻隔了其他河段的污水再次流入露天河段。
整治后,河水的水质慢慢好起来,李女士发现治水工程启动后,生活污水都流入排污管里,减少了对珊洲河的污染,能看到有鱼了。
建设水泥截污管道
2007年,莞城街道邀请了华中农业大学的专家进行生物治理,并投资近百万引入生物治理工程,经一个多月实验,当时该河段黑水已经明显变绿。在治理前,珊洲河呈劣五类水的严重污染状态,水体污黑,并发出恶臭,河面遍布大量的垃圾和油污。经过治理后,珊洲河基本上不黑不臭,由研究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除了总氮,其他指标均达五类水标准以上。
去年,莞城按照“截污、清淤、活源、治堤”的总体思路,全面推进珊洲河综合整治,解决珊洲河水质功能衰竭、水环境恶化问题,提高防灾减灾能力,逐步实现水体生态修复,使其成为“安全河、清水河、景观河”。
该工程主要对珊洲河未覆盖部分进行整治,整治河段全长345米,河面宽19米,投入约190万元。工程于去年年底开工,现已分别完成截污工程和清淤工程。截污工程在沿河两岸建设600mm水泥截污管道,收集两岸生活污水,实现珊洲河两岸污水截流,削减入河污染物总量。
污水河“变脸”
莞城同时对珊洲河未覆盖部分进行全面清淤,恢复河水水质,解决河水发黑发臭问题。另外,计划在珊洲河和东江之间增设抽水泵一台,用于对珊洲河补充良好水源,逐步实现水体生态修复,恢复水质功能。目前,该抽水泵工程正在施工,预计5月底完成。
莞城环保分局工作人员介绍,珊洲河现在变成三类水质,以后设专人长期维护。目前,莞城计划在进一步优化河道两岸环境的同时,结合该片区良好的历史文化氛围,重现珊洲河的秀丽风光。目前,莞城文化服务中心正计划把珊洲河打造成为美术摄影采风基地,通过美术家的画笔和摄影家的镜头展现珊洲河的人文风采,使更多人重新关注水质渐佳的珊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