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河南省环保厅公布的2015年第一季度18个省辖市60条城市河流水质排名中,漯河市沙河水质排名第一,同时,沙河水质连续3季度排名全省前五。而二十年前的沙河,企业污水、城市锅炉污水,居民生活污水一股脑地排进沙河,沙河不堪重负,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臭河”。
回顾沙河治理这些年,当地政府调整经济布局、疏堵结合、铁腕治污、管理机制创新等治理手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个中经验,值得借鉴。
党委政府“壮士断腕” 着力开展“退二进三”工作
早在2012年,漯河市委、市政府就做出了壮士断腕的决断——开展建成区“退二进三”工作,宁肯牺牲几个亿,也要关停重污染企业。所谓的“退二”,就是从那些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第二产业中逐步退出来;“进三”,即发展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几年来,漯河市多方协调,克服重重阻力,最终将银鸽一基地、兴茂钛业、泰丰化工、双龙纺织等十多家企业实施停产搬迁,污染“大户”在远离居民区和沙河的产业集聚区重新安家落户。
党中央提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漯河市拿出“退二进三”中上千亩土地的财政收益,全力支持“退二进三”企业转型升级。第一批16家“退二进三”企业中,有11家在产业集聚区上了项目办了新厂。企业新项目全部完工后,预计将产生上百亿的工业产值、十多亿的税收。
如此一来,市民既能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又能有稳定的就业和收入。“漯河市以‘退’为‘进’,实现了生态环境和物质财富的双丰收。”漯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预计到2016年底,市区建成区范围内的重化工企业将全部搬迁出去。”
疏堵结合 加强执法监察与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并举
近年来,漯河市环保部门对水污染出重拳、用重典、零容忍。对违法开工建设、违法投入生产、无证排污、违法排污、超标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坚决查处。
漯河市先后对67家重点排污企业和13家医疗卫生单位进行了深度治理,有效解决了部分企业治污设施运行不稳定、违法排污等问题。对直接排入河流的排污单位,实行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市定排放标准。
澧河是漯河的母亲河,也是漯河市的引用水源地。在澧河一处水质自动监测站,漯河市环保局污染监控防治科科长白鸿喜介绍,这里能够实现澧河水质自动采样、自动分析、自动保存、自动上传,所有数据在省环保厅网站同步显示,一旦水质有异样,设备会自动报警。
“像这样的水质自动监测站全市有9座,同时,我们在47家重点排污单位还安装了68个监控基站135台(套)在线监控装置,确保水质变动情况尽在掌握。”白鸿喜说。
治理河流污染,离不开堵与疏的结合。目前,漯河市已建成投运的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共有9座,另有2座在建。污水处理范围基本覆盖到每个县区和产业集聚区。据介绍,“十二五”期间,漯河市日处理污水能力将达到50万吨以上,全市范围内将基本消除劣五类水体。
抓住“关键少数” 县(区)长对水质达标负全责
在沙澧河治理过程中,漯河市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任命县(区)长任辖区内主要河流的河长,对河流水质达标负全责,分管县(区)长、县(区)环保局长分别任副河长,协助做好河流水质达标工作。
漯河市规定,凡河流出境断面1周不达标的由市环保局提出预警;对河流水质连续2周不达标的,所在地的县(区)政府向市政府作出超标原因和整改措施的书面报告;连续3周以上不达标的,由所在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说明情况,对全年未完成河流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的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并对责任人严肃追责。
人们常说,一座城市有了水,就有了灵性。现在沙澧河,已经成为漯河市拿得出手的一张靓丽名片。徜徉在沙澧河风景区内,沙河、澧河水质清澈,水草浮动,两岸绿树成荫,游人或散步或垂钓,尽享大自然赐予的良辰美景,同时也深深体味着环境友好之于自身、之于社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