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水务工作人员在通惠河大北窑桥段进行治水作业,将绿色环保的生物制剂喷洒入河道内,用以消除河水中的污染物。喷洒出的生物制剂清澈透明,形成一道绚丽的彩虹状光环。本报特约摄影 孙山
通过一根粗粗的“针管”,将无色透明的液体注入污染水体,经过24小时的生物降解后,水质逐渐得到净化。目前,这种生物制剂已经运用到了通惠河、陶然亭湖和永定河的治污中。
喷洒生物制剂、铺设生物膜、投放鱼苗和水生植物等“生物疗法”,已让本市中心城区的124公里河道基本实现“不黑、不臭、无水华”。
初夏时节,通惠河东便门河段,绿荫倒映在水面,一片宁静怡然。“以前,这河又黑又臭,我们路过的时候都得屏住呼吸!”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短短一年间,通惠河就变了模样。
从黑臭到初步还清,秘密就在水面那只蓝色的小船上。
刚刚过去的周末,随着一场降雨,不少污水又裹挟着垃圾流进通惠河。在东便门河段,一只蓝色小船正缓缓划动,身穿黄色救生衣的工作人员手持一只大“针管”,向河中均匀“注射”着透明液体。这项治污技术的负责人张博鑫告诉记者,“针管”中无色无味的液体是一种生物制剂,可以把水中的污染物分解成氨气和水,为河水除黑除臭。
“喷洒生物制剂相当于把河道变成了一个小型的污水处理厂!”张博鑫介绍,工作人员用高压喷雾器向河道喷洒制剂时,河水扰动,起到推流曝气的作用。药剂随着河水缓缓流动,24小时后,水体就会由黑变清,臭味也渐渐消失。
据了解,通惠河是本市东部重要的排洪河道,承担着城市核心区八九成的排水量。因沿岸人口增长快,部分河段仍存在直排污水口。由于是排洪河道,管理部门无法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来净化水质。多年来,河水一直存在脏臭的现象。
去年5月,城市河湖管理处开始用“生物疗法”。工作人员会根据水体的颜色、浊度、温度以及水质监测数据,计算治污所需的制剂用量。除了纳污量极少的冬季,工作人员每天都要摇橹4小时,喷洒四五百公斤生物制剂,为通惠河医治水污染。
除了通惠河二环至四环河段,这项生物技术还应用到了陶然亭湖和永定河的晓月湖、宛平湖。
去年夏天,陶然亭湖爆发水华,河水泛出浓浓的臭味,水面像涂了一层绿漆。“又黏稠又黑臭,完全看不出原来的模样了!”对当时的情景,河湖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记忆犹新。向湖中注射生物制剂后,仅仅7天时间,水面上密密匝匝的水华就无影无踪了,陶然亭湖的水质也由劣五类提高到了劣四类,部分指标甚至达到了劣三类。
领略到“生物疗法”的奇效后,今年汛期到来前,本市河湖管理部门就提前动手了。
3月15日,工作人员开始向陶然亭湖中喷洒生物制剂,至今已3个月。“这段时间里,湖里一直非常干净,肉眼完全看不到水华。”张博鑫说,按照目前的药剂喷洒效果,炎炎夏日里的陶然亭湖也将重现“鱼戏莲叶间”的优美景致。
其实,喷洒生物制剂仅仅是众多“生物疗法”中的一种。瞧,在陶然亭湖边,一座高4米、长100米、宽10米的白色“大方块”里,也有许多治疗门道。
张博鑫介绍,这个“大方块”里整整齐齐码放着砖块等建筑垃圾,通过培育,让砖块上形成一层“生物膜”。“生物膜”上的微生物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可以有效吸收水中的氨、氮、磷等多余的营养物质,防止产生蓝藻、绿藻,从而净化水质。
除此之外,本市每年还向河湖中放养一两万斤鱼类、螺类,种植菖蒲、美人蕉等水生植物,增加生物多样性和水体自净能力。经过这些“生物医生”的悉心医治,本市124公里城市河湖已经基本实现“不黑、不臭、无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