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6日,民盟界别(扩大)政协委员界别活动举办,围绕”提升城市生态文明”座谈交流。民盟市委专职副主委方荣、秘书长姚卓匀和俞亮鑫、安琦、周蓓华、蔡金萍、张建华、周保春、厉震林、曹阿民、廖瑛、何祖华、杨文悦、秦钠、王勇等10余位委员出席座谈会。市政协委员、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政策法规处处长杨文悦主讲。
市政协今年7月将举行第三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主题为“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本次委员界别活动日的研讨之所以围绕这一议题,正是为常委会议上的建言做准备。
会上,杨文悦认为,上海的常住人口数量和地域空间发展有限,需要建设可持续、能呼吸的海绵城市,以营建良好的生态文明。对此,她给出两个选择:从硬件发展和软性空间着手。硬件发展上,一是加强上海的湿地建设。她以数据说明近几年上海在湿地建设、扩大动植物种属和种类方面已取得有目共睹的成效,继续发展是可行的;二是加强立体绿化。上海可绿化屋顶总量达到近百万平方米,其中教育类别的建筑屋顶占总量的70%,做好这一部分绿化工作,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环境将会有较大帮助。在软性空间方面,杨文悦认为制度建设是根本。一是湿地建设保护制度的制订步伐要加快,二是要对上海现有的《绿化条例》细节进行修订,以推进立体绿化工作的开展。
针对杨文悦主讲的“海绵城市”建设内容,不少委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秦钠委员认为,屋顶绿化是一个好选择,但需要考虑到原有建筑屋顶的承受能力,拟开发建设的房产可进行同步规划。何祖华委员建议,湿地建设应与上海的特色公共服务相结合,学习借鉴杭州西溪湿地的精细商业化运作模式,以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立体绿化要向英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学习,发动老百姓从身边的环境改造做起,真正将上海建成为一个有涵养、有品质的花园城市。厉震林委员则表示,生态文明建设是几代、几十代人的“持久战”,当前除了对现有资源实施保护外,还应从“大生态”格局着眼布局前瞻性研究,推动国土空间的优化。此外,俞亮鑫、张建华等委员还从对“生态文明”的内涵理解和政府在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上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