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16个海绵城市试点地区之一,重庆悦来投资集团正利用两江新区先行先试的改革优势,按照国家海绵城市试点总要求,全力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工作。目前正在根据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特色,进行前期规划设计。重庆悦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熊寄然表示,未来悦来新城海绵城市将与生态城、智能城建设相结合,建成一座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优美宜居的生态新城,打造可复制的山地海绵城市试点样板。

未来,在重庆国博中心的草坪下将建起一个个蓄水池,就如果城市的细胞。
据悉,项目将于今年年底开工,明年将迎来大规模项目开建,到2017年全部完成建设,将建设包括7个公园广场、35条约36公里的城市道路、14个居住小区、8项公共建筑以及污水处理厂及二级管网、调蓄设施及泄洪通道、监测评估工程等67个项目。
目前,悦来集团正全力开展规划设计和项目前期工作。悦来新城海绵城市建设范围18.67k㎡,由悦来生态城、悦来会展城、悦来智能城三部分组成。不仅在建区域和新建区域要将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纳入其中,对于已建成区域也将根据海绵城市要求进行改造。除了大量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还将在企业、居住小区、公园等推广建设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等。
悦来集团规划设计部主任魏映彦介绍,海绵城市主要是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全城市的储水细胞,打造一座“会呼吸”的城市,解决城市缺水以及内涝等问题。悦来海绵城市建成后,将控制住80%的雨水不流走。
他还表示,由于重庆地下是坚硬的岩石,渗透作用有一定局限,但雨水净化的意义重大,不仅能将净化达标的雨水再利用,用于冲洗地面和灌溉景观植物,更重要的是如果未来海绵城市试点能推广到全市,重庆作为长江上游重要城市,这将为长江中、下游流域诸多城市带来诸多裨益。
马路边消失的雨水口
马路与人行道绿化带之间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个长方形的雨水口,上面盖着铁铸的箅子,人行道比马路之间有一级10公分左右的台阶,这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生活常识。然而,未来,在悦来新城,马路边不会再有这样的雨水口,人行道也不会再高出马路一截。
取而代之的是“生物滞留沟”。所谓“生物滞留沟”是雨水进入海绵城市系统的一个入口。虽然在马路与人行道绿化带交界处依然会均匀设置一系列开口,但它连接的不是市政雨水管道,而是海绵城市中排雨水的天然生物通道。
“生物滞留沟”位于地下,顺着绿化带走势分布并与其融为一体,形成“生物滞留带”。为了雨水能更快速的流入,“生物滞留带”和绿化带高度比地面略低。据介绍,“生物滞留沟”和传统下水管道最大的区别在于,雨水直接进入下水管道后,将迅速流走并汇入江河,雨水中携带的杂质和污染物也一并流进江河,不利于环境保护,而通过“生物滞留沟”的雨水,在土壤的渗透和滞留作用下储存了下来,再利用大自然的自我净化能力,让水质得到改善。通过测算,储存的水量能保证下次降雨到来前基本使用量。
如果遇上暴雨,降雨量超过了“生物滞留带”的负荷能力,多余的雨水将通过“溢流口”直接进入下水管道,保证不会发生城市内涝等灾害。
看不见的“城市细胞”
流入地下的雨水如何储存、净化以便再利用?答案在于地下蓄水池。重庆属于丘陵地貌,高差大,这成为了雨水储存、输送的天然优势。
以重庆国博中心为例,在国博中心大片的草坪下面将建成一个个封闭的蓄水池,就如同一个一个的细胞,从高处收集到的雨水通过“植草沟”或者沟渠进入蓄水池。蓄水池内有净化设施,能对进入其中的雨水进行净化。检测达标后,这些水可以通过泵提升至路面,用于冲洗、灌溉,还可以再通过“植草沟”和沟渠往下输送,供海拔更低处使用。
魏映彦表示,除了重庆国博中心将开建蓄水池,这项技术还可以广泛用于居民小区、公园等地方,以满足不同地方冲洗和灌溉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