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中心城区排水防涝综合规划
广州市昨日举行14届168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州市中心城区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新快报记者了解到,《规划》提出了城市排水防涝的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广州将用深隧解决老城区排涝标准低和溢流污染严重问题。此外,排水管网设计标准将提高至“三年一遇”以上。
排水管网建设标准取上限
广州市水务局总工程师郑航桅表示,广州内涝有六大成因(具体见下表),包括排水管网标准低、河涌缩窄、地表硬化三大人为原因。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规划》的规划范围为中心城区。郑航桅提到了对内涝的整治措施,其中之一是提高建设标准。“我们按照国家2014年颁布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取了标准的上限值。就排水管网来说,新建城区按照五年、老城区是按照三年重现期,特别重要的区域按照十年重现期进行建设。目前大约有90%的排水管网设计重现期是一年一遇,达到两年一遇的只有10%。”
郑航桅表示,同时还要对河涌进行治理,并进行深层排水隧道建设,解决老城区排涝标准低和溢流污染严重的问题。“除了工程措施,在发生暴雨时还会采取相关的管理手段,比如说预警、相关抢险队伍的布防,特别大降雨时可能还要转移低洼处的居民。”郑航桅说。
正编制七条深隧建设规划
“七条深隧(一主六副)目前还在编制专项规划,因为深隧涉及到老城区比较大的范围,并且与地铁等构筑物有交叉,穿越的地质情况也比较复杂,所以规划的编制比较费时。另外我们也想借鉴东濠涌试验段的建设经验来优化规划,一旦规划有新的进展会及时向媒体通报。”郑航桅透露,前期受考古以及五六月份连续大暴雨的影响,东濠涌深隧工程进度较计划有一定的滞后,但总体来说还是正常。
《规划》还提出了治理的总体目标,近期水平年为2020年,远期水平年2030年。近期主要是对现有水浸点进行整治,建成现代化的内涝管控信息系统。远期目标是,发生城市雨水管网设计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地面不应有明显积水;发生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城市不能出现内涝灾害;发生超过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时,城市运转基本正常,不得造成重大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在《规划》的指导下,广州市水务部门正在组织编制《广州市防洪(潮)规划》、《广州市中心城区排水控制性规划》、《广州市中心城区深层排水隧道系统规划》三个专项规划,分别侧重于河道水系、排水管网和深隧系统,共同构建广州尤其是中心城区的排水防涝体系。
广州内涝六大成因
客观原因
●地势的影响。广州中心城区北高南低,北面有白云山、火炉山、瘦狗岭,南面是珠江,降雨时雨水会顺着山体从七条河涌穿城而过,河涌水位上涨会对老城区排涝产生影响。
●受珠江潮位的顶托。珠江每天有两个潮,天文大潮时如果遇到本地降雨非常容易受到顶托。
●降雨强度比较大。比如,今年5月下雨超过800毫米。
人为原因
●目前排水管网标准比较低。约90%的排水管网设计重现期是一年一遇,达到两年一遇的只有10%。
●河涌缩窄。主要排涝通道河涌几十年来不断缩窄,排涝能力存在着下降和不足。
●地表硬化。地表不断硬化,造成径流系数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