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水洒了,海绵抹布能派上用场;一场雨来了,海绵城市会大展身手吗?
近来,新一轮强降雨袭击南方,多个省份遭受洪涝,许多城市又见“看海”。眉蹙心焦之余,大家也不禁感慨,面对大雨,我们的城市太“硬”了,要是能像海绵那样吐纳自如,该有多好!
别着急。按照住建部门的既定部署,通过今后一个时期的努力,我国将通过大力建设海绵城市,争取把七成左右的雨水就地积蓄渗透,从而逐步达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三自”目标。
应当看到,在应对城市内涝方面,我国近年来进步不小。严重影响城市运行的大规模内涝,频次和程度均显着下降。这归功于防洪排涝等硬件设施的改善,也得益于应急协调管理制度的深化。前不久的一个下午,阴云四合,骤雨将至,在前几年曾水淹双层公交车的北京莲花桥下,提前到位的黄色排涝大卡车很是抢眼。
但与此同时,面对城市内涝这个大命题,我们缺课仍多,差距不小。对此,水利部门负责人前不久的一番表述耐人寻味:“城市防洪排涝设施较为薄弱,应对突发暴雨灾害能力普遍偏低”。
只要肯动脑、下功夫,办法总比困难多。海绵城市的建设,将为破解“逢雨必涝”打开缺口。这其中,有几个方面尤须注意。
其一,认识要到位。
这里指的是思想观念转变。长期以来,在一些城市管理者眼中,来去无常的暴雨是一个重负。每逢大雨,总如临大敌,必先排疏而后快。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缺水也逐渐成为很多城市的一大难题。一面是常年喊渴,一面却是雨水白白流走,岂不可惜。
思路一转天地宽。今后,要在全社会倡导“雨水不是负担而是宝贵资源”的理念。把这块虽难利用但时常光顾的资源用足用好,对缓解地下水位下降、减少城市养护成本大有裨益。
其二,方法要对头。
通往明天的路,要从脚下走起。一方面,要开动脑筋,因物赋形,随方就圆,运用自然恢复等办法留住雨水,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自然力量,是这里的关键词。正如住建部门负责人所言,“城市建设要从破坏生态转向恢复生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根本”。
另一方面,也要用好人工工程。相关估算显示,海绵城市建设有巨大带动力——每平方公里投资过亿,多的甚至能达1.5亿元。在稳增长、促投资、补短板、惠民生的大背景下,海绵城市正逢其时。值得一提的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筹集方式将有创新,即由政府单一渠道转向社会综合渠道。对此,住建部门比较乐观,“当前社会资本十分充足,企业热情很高”。不过,有热情可不代表进得来、稳得住、有赚头、可持续。在创新融资方式过程中,制度科学、工作到位至关重要。
其三,措施要落实。
建海绵城市,总体规划、分布实施是关键。目标要求工程化,设计方案具体化,树立典型大力推广经验,督促落后直至启动问责,应当一项一项抓落实。
哲人说,自然界是人的无机之身。人与山水林田湖一道,组成一个生命共同体。我们乐见,海绵城市的建设,会成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全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