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滴雨,被一片云彩带到了泉城济南的上空,听说这里正在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要让城市变得像“海绵”一样,不但能吸水、渗水、蓄水、净水,关键时刻还能排水为人所用,这不正是让我和我的小伙伴大显身手的时候吗?
最近,闻名天下的趵突泉喷涌得不太给力了,人们谈起泉水就变得忧心忡忡,希望我们的加入能给泉水带来更多生机。当我脱离云团准备降落时,我知道我将在这个既有坡地又有平原的复合型城市,开始一场奇妙的旅程。落进绿化带渗进土壤落到人行道通过路面孔隙渗入地下,穿过碎石层,渗入土壤落进下凹式花坛滋润花木
【落在路上】
人行道会“喝水” 花坛里暗藏玄机
满眼都是钢筋水泥的森林,这样的城市怎么能跟“海绵”联系起来呢?当我降落在旅游路东段海绵道路试验段上时,这种看法立刻改变了。
试验段位于道路南侧,涵盖了人行道外侧绿地、人行道和人非隔离带花坛,总体走势南高北低。第一批落在外侧绿地的小伙伴,很快就被土壤“吸”了下去。雨势较大时,土壤的吸水能力饱和了,我们就会被专门为这条道路设计的“高个”路沿石挡住,在绿地和人行道之间的植草沟歇歇脚,等待下渗或者通过绿地中设置的溢流井进入城市排水系统。
在这里,我还见识到了令人惊奇的会“喝水”的人行道。听说它跟普通人行道的不同在于,路面材料的孔隙率能达到18%,我们中很多成员不到1秒钟就通过这些空隙渗入地下,再穿过同样透水的碎石层,滋润土壤或补充地下水。如果人行道喝不了这么多水也没关系,我们还可以向北流入地势更低的人非隔离带下凹式花坛,找到自己最终的归宿。
听小伙伴说,它们在凤凰路北段、二环南路东段等已建成的海绵道路试验段都享受到了类似的待遇。但以济南目前道路的情况,还有大量的不透水路面和高于地面的绿地,地表径流量大,我们中百分之七八十的成员都是直接进入排水系统,并不能为保泉作贡献。落到人行道或休闲广场通过透水花砖渗入地下 或流入下凹式绿地落在居民楼顶沿楼外侧雨水管,流到接入的高位花坛 或直接进入屋顶绿地落进雨水收集过滤桶回收再利用,一个100立方米的桶1年能收集雨水2600吨
【落入小区】
处处都可渗透 楼顶水能浇花
如果我降落在已完成改造的建筑小区,我的命运又将是另一番景象。
比如在舜玉小区,要是落在人行道或休闲广场,我可以通过透水花砖渗入地下,也可以流入下凹式绿地进入土壤滋润植被;要是落在改造完的生态树池,我可以在这里滋润树根,让它茁壮成长;要是落在居民楼顶,我可以沿着楼外侧的雨水管,流到它接入的高位花坛里;在省交通厅宿舍楼顶,还可能会有屋顶绿地等着我们……总之,小区留给我们的可能性很多,让我们更多地留在这里,为城市服务。
上面这些都是我对海绵小区的憧憬,目前这些改造还没正式实施。不透水花砖和混凝土还是占据着小区的大部分区域,平均绿化率仅有5%—10%,道路和广场铺装率却高达60%以上,有的树木根本就没有树池可言。要是我们落在这样的小区,恐怕只能流进下水道了。
不过,在现有小区中,也不是全无榜样可循,位于燕山立交桥西侧的中建文化城就是济南第一个建立雨水回收利用系统的小区,这里几乎所有路面都能透水,绿化面积达到40%以上。
除了直接渗入地下外,我们还能被雨水收集设施回收,听说一个容积为100立方米的雨水收集过滤桶,1年就能收集雨水2600吨,其中有2000吨能再利用,回用率超过75%呢。落进南部地区自然河道通过历阳河、兴济河等强渗漏区进入地下历阳河上游的历阳湖经弃水工程改造,成了一处“渗漏水库”,每天都有8000吨左右湖水渗入地下
【落进河道】
进入强渗漏带 变成地下水
如果我降落在河道水系内,或许能更直接地投入到保泉的行列里。因为济南水文地质条件特殊,我们渗入有“地下天然水库”之称的各大强渗漏带,就能起到补充地下水的作用。
在大明湖兴隆试点区,水系包括玉绣河、历阳河、兴济河、十六里河、石青崖河和扳倒井河共6条河道。它们都位于南部地区,除玉绣河外,其余河道上游均为自然河道,其中兴济河、历阳河等河道部分河段还是强渗漏区,对我们能够更有效地吸纳、蓄渗和缓释。
就拿位于历阳河上游的历阳湖来说,这里2014年完成了大明湖弃水工程改造,成了一处“渗漏水库”,每天都有8000吨左右湖水渗入地下,如果我能从这里变成地下水,说不定某一天就能从趵突泉的三股水中直接冒出来呢。
令人惋惜的是,随着城市不断开发,济南泉域范围内的24个强渗漏带中,有5个已经完全被覆盖和硬化,丧失了补给能力;另有5个正在大规模建设,补给能力危在旦夕;好在还有14个基本保留自然状态。这次试点区改造中,将修复5个渗漏区域,完工后,我们就能直接从这里下渗。
水流千遭归大海,无论我们通过什么方式被这个城市吸纳,最终都是为了实现节水保泉的目标,希望我们的心愿都能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