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海绵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光明新区自建区伊始就开始《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的探索,并于2011年10月被国家住房和建设部正式批复列为国家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
作为我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光明新区近年来在城市建设中,积极实践“《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以城市雨水综合利用技术为核心,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配套等方面践行“《低影响开发》”模式,暴雨内涝次数大大减少,走出了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化发展之路。
据了解,光明新区通过规划先导,编制了《光明新区雨洪利用规划》《高铁光明城站《低影响开发》详细规划》《凤凰城开发指导规划》等不同层次的规划,将海绵城市生态空间保护和修复、建设区《低影响开发》的要求和指标落实到水系、公园、道路和地块,从而发挥联动协同效应。同时,光明新区还加大顶层设计,探索制定了一整套规划与导则,率先在雨洪利用规划中明确《低影响开发》的应用要求;率先对《低影响开发》的目标和控制指标进行细化并落实到地块中;率先将《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纳入规划的“两证一书”;率先颁布全国首个地方性《低影响开发》规划设计导则和管理办法,引导一定规模建设项目配套建设雨洪利用设施。
该区以政府投资项目为切入点,通过先行建设示范项目的方式,以点带面逐步形成规模效应,从而实现区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先后启动了18个示范项目,基本覆盖了城市建设开发过程中常见的公共建筑、市政道路、公园绿地、水系湿地、居住小区(保障性住房)、工业园区等项目类型,总占地面积约155万平方米,涉及道路总长约30公里,这些项目绝大多数位于凤凰城所在的东坑水、鹅颈水流域。
目前光明新区初步奠定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结合市重点片区凤凰城的开发,持续开展《低影响开发》和生态修复,理山、保水、织林、整地、营湖;以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竞争力,切实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海绵城市光明模式。
记者获悉,作为光明新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的光明凤凰城,其绿环项目已进入方案竞赛招标前的预公告阶段。光明绿环项目是依托凤凰城内绿地水系,串接重要服务设施及重大建设项目的发展轴带。总用地面积约381公顷,具体由湿地公园、光明新城科技公园、碧眼水库、麒麟山公园、都市田园等大型绿地形成基本板块;沿东坑水、鹅颈水和绿带形成连接廊道;与光明森林公园、观澜森林公园等基质相连所形成的。绿环项目作为新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平台,将从源头控制、中间减排到末端治理进行系统性海绵城市构建,奠定凤凰城的海绵城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