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雨即涝,“城市里看海”;逢干则旱,“热岛”效应加剧,相比其他城市应对降雨、干旱“捉襟见肘”,新区的理念与众不同。新区公园路看上去和其他道路并无二致,实则内藏“玄机”。
这里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铺设的都是透水沥青和透水砖,下面不是水泥砂浆的不透水层,而是采用厚度15-20厘米的砂层和卵石垫层。它们孔隙率很高,能锁住大量雨水,在雨后缓慢渗透至土壤。中间绿化带的设计也有讲究,绿化带两侧设有下凹绿地,比路面低15厘米左右。这样,车行道的雨水可通过孔洞汇集进来,储存在土壤层中并得以滞留和净化。
新区城市建设局的工作人员介绍,新区海绵城市建设在市政道路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项目主要采用下凹绿地、透水道路等工程措施。如公园路、门户区36号及38号公路,采用再生透水建材等新型材料,在道路中央和两侧绿化带建设下凹绿地,将雨水汇集后经下凹绿地过滤、滞蓄、渗透、净化,超设计能力雨水则通过溢流口进入市政雨水管道。这样一来,大部分的雨水径流直接用于补充地下水,减少了道路内涝,让过往车辆在雨天行驶更加安全舒适,同时减少城市排水管网压力,浇灌绿化植物,一举多得。
工作人员表示,示范道路径流系数控制在0.5,中小雨不产生汇流,在4-11毫米每小时的降雨时,径流总量和峰值削减率最高可达95%和84%,洪峰延迟12-34分钟,污染物削减率超过40%,雨水管道排水能力由原设计重现期的2年一遇提升至4年一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