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梅雨季节以来,市区经历数次暴雨,积水点比往年减少,部分路段的积水情况得到改善。在政务中心上班的杨洋告诉记者,工农路与世纪大道路口,每逢大雨,必成“泽国”,但6月份的两次大暴雨过后,都未现积水,上班方便多了。
“政务中心处的雨水管道被附近工地施工堵塞,加上原来河道为断头河,导致排水不畅。”市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吴益平介绍,通过分析积淹成因,改造工程疏通并加粗了政务中心附近雨水管网,同时将管线改道,排入海港引河,该处积水问题迎刃而解。
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和部署,市城乡建设局在总结往年雨季排涝经验、认真听取民情民意基础上,今年提前谋划,改造管网,并与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动,防汛排涝工作准备充分。
大力推进雨水管网提档升级,城市建设重“面子”,更重“里子”。去年8月,南通市遭遇两次暴雨袭击,市区发现40多处较大积淹点;上月27日至29日持续暴雨,市区共发现18处积水点。吴益平介绍,早在雨季来临前,城建部门就组织实施管网清淤, 疏通雨水井8000多座、边井15000多座、管网700多公里;实施13处积水路段改造工程,目前已有8处竣工。
根治积水问题,除局部“微创治疗”外,宏观规划、创新建管,打造“海绵城市”,将成为今后城市建设新方向。吴益平介绍,过去绿化带都是“凸”字形建造,两侧绿化高出路面,一旦下雨,雨水裹挟泥沙、树叶冲至路面,增加排水压力,极易淤塞管道。今年的新建绿化项目全部遵循“海绵城市”理念,绿化带呈“凹”字形建造,地势略低于道路,雨水不会直泻路面,同时发挥“蓄水池”作用,缓解排水压力。据了解,通刘路两侧、城山公园、海港引河沿线及8个小游园的绿化工程都已引入“海绵城市”建管理念。
吴益平坦言,每年暴雨时因集中降水点不同,积淹点也会有所变化,暴露一些新的积水点。因此,在日常巡检、管网清淤、设施维护等方面仍需不断强化,城建部门继续抓紧实施积水路段改造,确保大雨无大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