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统计数据显示,全国200多座中型城市中有2/3逢雨必涝遇晴易旱,而且灾害过后处置措施也只是简单的补水和排水。对这些措施的过度依赖,让许多城市成为防涝防旱方面的“单向度城市”。这种单向度的处置方式在局部受灾时一般能够奏效,但如果周边地区同样旱涝严重,就很可能产生一系列问题。
我们为什么不建一座能吸水的城市?世界上的确有这样的城市——在日本有不少城市的大楼和民居都实行楼顶绿化,大雨下来后被植物过滤并从根系渗漏到地下大大小小的蓄水池里,既可以补充地下水,也可以用于灌溉、洗车等;在台湾,一条超长的地下排水沟可将台北的雨水储存或直排大海,让台北的街道不会内涝。这些城市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海绵城市”,它们是城市建设中为防灾减灾和生态建设留出弹性空间的结果。
中央领导同志曾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从今年开始,中央财政将连续三年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提供资金支持,无疑将引导和鼓励更多城市在防灾减灾和生态建设方面向多向度发展。摈弃单一思维和单向度的城市发展方式,给防灾减灾和生态建设留出更多空间,也将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留出更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