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裸露的屋顶进行绿化,在雨水降临之时,植物、土壤可以有效地吸纳和滞留雨水,在减轻城市内涝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居住区环境的舒适度。图为拥有绿色屋顶的建筑物。
记者日前获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与中国气象局联手制作精细化的城市内涝风险区划图。
入汛以来,我国南方接连遭遇强降水的侵袭,多座城市接连“看海”,场面“蔚为壮观”,而不少居民对此却早已习以为常。
事实上,据住建部2010年对国内351个城市专项调研显示,2008年-2010年间,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其中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在发生过内涝的城市中,57个城市的最长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一场暴雨,城市即成为高风险区域。
那么,这份城市内涝风险区划图是否能够真正化茧成蝶,助力治愈我国“城市看海”的顽疾呢?
酝酿之中的内涝风险区划图
“城市内涝风险区划图主要服务于各地防涝排水的标准定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副总工程师程晓陶对记者说。
他认为,制作内涝风险区划图暗含着政府抑制内涝、建立“现代雨洪管理系统”的决心。
制作内涝区划图,最先需要明确的就是各地降水的“重现期”。“如若将某个地方每年降水的最大值排列成一个序列,必然能够找到一个制高点。例如,在100年中,处于最高点位的降水就可以被称为是当地百年一遇的降雨,这就是重现期的概念。”程晓陶解释说,由此,某地五年一遇、十年一遇的降水也可以遵循相同规律被计算出来。
“在汛期,降水通常会呈现出时空分布不均的特征,一场降水通常会在几小时之内下完,而降雨最剧烈的时段往往集中在10到20分钟之内。”程晓陶说。这种状况,对于气象部门制作重现期序列的要求就会“水涨船高”,甚至可能要求气象部门将降水量分解到更加小的时间尺度之中。在此基础之上住建部需要勾勒出在不同重现期里,各个区域的受淹情景,并统一制定不同地区的排涝标准。
现实的复杂性
“城市风险内涝区划图可谓建立现代城市雨洪管理系统的基础。”程晓陶告诉记者,但规划要成为现实并非易事。“现实总会超越想象,展现出难以预料的复杂性。”
“当找寻到降水重现期的规律时,国家就会作出规划,期待将积水消除于未然。”程晓陶说,如选择足够“粗壮”的管网,加大排水力度等。然而,这一设想却会面临诸多问题。
“水往低处流”。降水进入管网之中不可能停滞于此,而是要“寻觅”下家——即汇入河流湖泊之中。但河流湖泊在设计行洪标准时并未“考虑”到城市排水的需求。因此,当更多的城市积水汇入其中时,便会在无形中改变河湖的水流特性。
“如若城市排水时段与河湖洪峰阶段‘不期而遇’,便会加大河湖的行洪负担,甚至可能造成洪涝灾害。”程晓陶说,处于城市下游的乡村防洪标准本来就较低,当多余的积水排入下游河道,出现决堤的可能性就会相应加大,这也是国外在实施“城市内涝风险区划图”时,所遇到的“切身之痛”。
建立现代城市雨洪管理系统
如何能够排除城市积水,又不给河湖增添负担?现代城市雨洪管理系统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之中应运而生。
这一系统凝结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心血,其有效性也得到了实践验证。
程晓陶向记者介绍了几个值得称道的范例。“雨水花园”便是其中之一,将初期降下的雨水按照一定的设计标准排入到雨水花园(即城市低洼绿地)之中,这一方面可以减少河湖负担,还可以利用植被解决降水的污染问题(最初“坠入凡间”的雨水会吸附空气中大量的粉尘,因此污染最为严重)。
如若此时,河湖正处于洪峰阶段,还需另外设计一个地下蓄水池储存多余的雨水,待洪峰过后,河水退去,再将被留在蓄水池中的雨水经过净化后通过管网系统排入河中。如此一来,既不会增加河湖承水负担,还可以解决污水入河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当然,路径并非仅此一条,在某些容易出现积水的地区建立“绿色屋顶”也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即在屋顶上种植花草树木,留有一定厚度的土层用于蓄积雨水。被蓄积的雨水向下渗透时也“不走寻常路”——并非直接进入到排水管道,而是率先进入到楼前绿地。这片绿地周围有20到30公分的挡墙,给降水进入地面一定的缓冲时间。此外,在降水管道之上还会安插一个高于地面10公分的管道。重重阻碍于无形之中延长了降水进入河湖的时间,在减少河湖负担的同时,也显着减小了降水形成内涝的风险。
“这就是在不少发达国家已经成型的现代雨洪管理系统。”程晓陶称,这些经验和智慧都可为我所用。同时,他也认为,开始建立城市内涝风险规划图,意味着我国已经迈出了建立“现代雨洪管理系统”最基础的一步,这对于降低我国城市内涝风险将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