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汛期以来,市区部分地段出现“逢雨就涝”现象:道路积水、交通受阻、市民通行不便。
6月18日本报《市民问政》邀请市建设局、市“五水共治”办、市市政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做客新闻演播室,与市民一起探讨如何破解汛期城市内涝难题。在线交流结束后,相关部门立即行动,对市区环城西路公铁立交等积水点问题进行整改。本周,记者再次进行回访,发现部分问题已得到解决。
问题整改
公铁立交东半幅车道通车
7月9日,记者来到市区环城西路公铁立交桥,发现东半幅车道提档改造已经完工,过往车辆得以顺利通行。
市市政管理处党支部书记黄炜说,自从杭长高铁施工以后,积水问题凸显,这是一个实际上没有完工的工程。杭长高铁施工给这个路段原先的排水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原环城西路的雨水、污水管道被破坏,洪源溪被堵截,流域面积大幅缩减,所以一到下雨天,就出现洪源溪溪水倒灌。6月10日,公铁立交段出现大面积内涝,车辆无法通行,严重影响交通,相关部门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队伍开展抢险,先后出动6车次移动排涝车,抢险人员100余人次,沙袋400只,6月10日当晚全面排除积水,次日恢复半幅通车。
环城西路公铁立交是市区的“门面”,同时也是车流量密集路段。针对该处暴雨天积水问题,市建设局制订详细整治方案,于6月11日抽调多名人员进场突击施工,夜以继日加快推进立交桥提档改造。积极与铁路部门沟通,对洪源溪扩大过水断面,对洪源溪水损毁的东半幅道路,优化设计、施工方案,用钢筋混凝土路面替代原有沥青路面。
由于该处积水点施工难度较大,建设部门每天安排专人现场督促施工进度,同时对原有路段的硬件设施进行提档。7月9日上午,公铁立交东半幅车道施工完毕,可以正式通车。另外,西半幅车道也将进行提档改造工程。黄炜说,提档改造后的公铁立交将基本杜绝暴雨天积水问题,对通行车辆和过往行人带来便利。
长效举措
其他易涝点将逐个改造
从上周开始,市区再次进入降雨模式,市区部分道路积水严重。
7月5日下午,记者在市区李渔路、环城南路、二环东路等易涝点看到,一些道路不平整的路段已经积水较多,车辆经过总会溅起一大片水花。在浙中建材市场拉货的司机谭平复说,他们很讨厌雨天行车,主要是载重量大的车辆经过坑洼道路时,常会溅起大滩水,饱受过往市民责骂。“事实上,道路太差,我们也不想车过溅人一身。”
市建设局城建处相关负责人说,总体来说,市区内涝问题不算严重,但也有几个点在雨季容易积水。究其原因,主要有五方面:存在人为破坏天然的蓄水系统(河流、池塘等)的现象;城市建设“混凝土”化现状普遍,缺少渗水和蓄水系统;城市雨水管网特别是老城区老化、破损,影响正常使用功能;城市排涝规划滞后;人为破坏及堵塞城市雨水管。
针对这些问题,市建设局通过专项规划编制、积水点改造、疏导清淤、设备更新等措施,增强城市综合排涝能力。一是着力构建排涝系统。扎实推进排水专项规划的编制,引导项目的科学有序实施。2015年5月《金华市中心城区雨水和防涝综合规划》经市政府同意下发实施。
二是加强城区排涝工程建设。首先在沿江建设强排泵站,提升整体防御能力,2014年在市区多湖区块新建了燕尾洲排涝站,可随时投入使用,加强城区的雨水调节和排放。其次是进一步梳理低洼片区、积水点,根据易淹易涝点“一点一方案”的原则,分别进行难点攻克;最后是进一步加强排水管网建设。截至2015年5月,市本级建成雨水管网35.4公里,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2.33%;提标改造管网173.63公里,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0.37%;雨污分流改造19.829公里,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49.57%;清淤排水管网460公里,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5%。
三是确保排水排涝设施可靠。定期对市区雨污管道进行巡查,在雨天对近10年的易涝点每天组织检查,发现内涝及时上报。在完成管网排查的基础上,已完成市区全部“排涝水”重点项目汇总归档,并对主要排水管网的埋深、管径、材质、走向等资料进行信息化管理,导入金华市管线管理信息系统。今年汛期前,市建设局进行清淤、疏淘,清挖检查井3000多只,雨水收集井3200多只;维修更换检查井200只,雨水收集井200余只,管道疏通237公里。
四是完善各种防涝配套物资。加强防汛物资储备,做到物资、管理、人员三到位。建立了城市内涝应急抢险队伍,配备强排车、自卸淤车、翻斗车、管道清淤车、发电机、潜水泵、淤泥泵等,实行设备专人管理,确保防汛物资备得足、调得动、运得出、用得上。
未来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即将编制
近期,南昌、郑州、昆明等多座城市因降雨出现内涝,开启“看海”模式,“城市看海”再次成为网上热议的话题。根据国家防总的统计,今年以来,已经有41座城镇因暴雨内涝受淹。
城市的外洪内涝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根据国家防总对2012~2014年的统计,平均每年有100多个城市受到外洪内涝的威胁,2012年有184座城市发生内涝,2013年234座城市内涝,2014年125座城市内涝,其中就包括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
据分析,城市“内涝”的焦点,并不是在大雨降临时,地面有没有“积水发生”的问题;也不是不允许出现“局部积水”,而是要求“积水时间最短”,“积水深度不大”,“不会出现灾害”(如严重影响交通、生产,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等)。如果城市地形平坦,又有大量绿地、其他透水地面和自然水体等,即使遇到大暴雨,在有正常排水系统的情况下,短时间内积水深度很少会超过10厘米,不会严重影响交通呢,更不可能出现城区“看海”的现象。
逢雨必涝,这跟城市建设方式有关系,城市的硬化导致生态变化,过度工程化导致极易形成涝水。一方面,每年有180多座城市被水淹;另一方面,我国还有300多座城市受到水资源匮乏的威胁。
不久前,住建部公布全国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名单,武汉、南宁、重庆等16座城市成为试点,将进行为期3年的建设。试点城市公布后,与海绵城市相关的细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等工作则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在城市规划中,不仅要考虑建筑平面布置、建筑立面、道路、城市景观、其他配套设施、排水体制及走向等问题,而且一定要在一开始就把平时看不见的“雨水排除”,列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全面考虑暴雨强度、地形变化、汇水面积、合理的“重现期”的选择、地面径流系数、可能出现的凹坑和低洼地段位置、内涝风险评估、地下“储水池”的容量和分布等等,尽量考虑得细一些,不能到发生严重内涝时才临时抱佛脚。如能根据地形,合理分割汇水面积、设置必要的蓄水、调节和排除系统,就能避免发生严重内涝。
尽管我市尚未列入首批试点城市,但这方面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根据住建部相关规定,结合市区实际,我市正准备编制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力争把金华建设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并争取列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同时,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示范,结合多湖中央商务区开发建设、“二七”区块拆迁改造、湖海塘区块建设、石门农场棚户区改造等,率先在这些区域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打造一批具有海绵城市特色的亮点工程。
据了解,海绵城市建设要克服的难点不少。比如,打造海绵城市首先需要对城市降雨量、地面径流、雨水下渗速度、管网情况等进行精细测量。在此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构建数据模型。但是,市区部分管网由于长时间缺乏维护和清理,连普查的基本条件都不满足。另外,海绵城市建设涉及老城区管网改造,也是建设中的一个难题。由于交通状况、基础条件等所限,市区江北老城区改造一直是城市建设难点。
亮点工作
综合管廊建设走在前列
相比之下,市区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饮用水管、热力管、电力线、通信电缆……这些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管网,被安放在开阔通畅的地下管廊里,它们各就各位,各得其所,看上去整齐有序。这些管廊并不是仅容管网栖身的矮小漆黑之地,而是一个厚重水泥浇灌而成的高大厢体,整个连着像是一列地下火车,里面有灯照明,也有换风、排水、投料口、转接枢纽等,在战时或是灾难突发时,还可以成为躲避危险的一个“安全岛”。
金义都市新区管委会建设管理局局长孙金能介绍,所谓管廊,通俗地讲就是给城市综合管线找一个公共空间,建一座共同的房子。城市供水,包括所有的管线都在管廊里面,城市供热、供气管线也全部入廊。管廊内部本身就有非常完善的排水设施,每隔200米有一个集水井,有全自动的排水装备。管线入廊后,就有一个非常宽阔的公共空间,哪里出现问题,就可以直接到管廊内部维修。在二期工程里,节水排污功能也要进入共同管廊。
这种地下管廊造价贵吗?孙金能说,新区目前整个共同管廊首期已完成6公里,投入2.2亿元左右,还不包括下一步安装,折算起来每公里4000万元,也就是每米4万元,造价比一般的城市建设道路要高得多,但从长远来讲,这个投资是划算的。
目前,市区多湖区块、二七区块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也已列入城市总体规划。
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市区通过这些年的地下管网建设,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观。下一步,市建设局将根据“五水共治”总体要求,有步骤开展涉及排涝水项目建设。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排涝设施更新,争取尽早发挥效益;全面完成易涝点整治,重点完成李渔路排水入江口改造、环城西路热电厂段、环城西路公铁立交桥等易涝点改造,彻底消灭市区易涝点;提高排涝设施完好率,发挥管道机器人检测的作用,加强排涝应急设施设备的采购添置;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城市绿地、河湖水系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综合采用渗、滞、蓄、静、用、排等技术措施,实施低影响城市开发建设,有效保护和修复城市水生态,缓解城市内涝,涵养城市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