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湖南省环保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三期“绿媒沙龙”在湖南大学建筑学院举行,数位专家就“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问题展开热议。目前,常德已成为湖南唯一入围的“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湖南也准备由省级财政给予支持,组织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对大多数市民来说,“海绵城市”还是一个新鲜名词。其实,该名词是对国人对国际通用术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一种形象表述,是现今城市开发建设的一种新模式,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减少城市建设带来的短时排水量,降低降雨带来的城市面源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提高城市水生态功能,营造宜居环境。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过往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如此模式下,不少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见山挖山、见水填水,把自然的城市肌理变成了硬化的道路系统。伴随着城市“硬马路”越修越宽、越修越多,而雨水却被柏油、水泥阻隔,很难直接渗入地下,一旦遭遇特大暴雨袭击,便全城看海,内涝积弊尽显,令市民颇有微词,催生了“到城里来看海”这一流行语。
事实表明,城市内涝的产生,虽然确实与下水道密切相关,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则在于城市“灰色”过多、雨水消化能力较弱所致。而“海绵城市”的模式,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式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这种让水在城市迁移活动中更加“自然”的“绵里藏海”模式,有效解决了过往“内不能蓄、外不敢排”的治水难题,已在美国、英国等很多西方国家成功实践,并受到热捧。
建设“海绵城市”,我国也在与世界接轨。2014年11月,住建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今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等三部委启动了首批示范城市试点,湖南常德、江西萍乡等16个城市榜上有名。目前,“海绵城市”还没有统一的技术和法律规范,需要试点城市不断摸索。当务之急,需做到四点——一是要强化顶层设计;二是要做到齐抓共管,形成以规划部门为主导,道路、园林、建筑、水务等部门协同参与的建设格局;三是要强化研究应用,用一流的技术标准,强有力的财政支持打造试点“样本”;四是要因地制宜推进,通过建设透水广场、透水停车场等让城市地面“透气”“透水”等留住雨水,改善水质。
当有一天,在城市建设、新区开发以及小区建设中,处处都有“海绵”的影子,满眼的“绿色”替代了过往的“灰色”,那么,“海绵城市”也就由梦想照进了现实,更加生态、宜居,给市民带来更多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