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根治城市河道‘肠胃炎’”为题,关注了南昌市以治水为题做好“加减法”,成功为生态“减负”,有效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南方城市治理污水的模式。
文章写道,南昌市地处赣江、抚河下游,濒临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西南岸。全市总面积7402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达2204.37平方公里,占29.78%,居全国前三甲。南昌城内水网密布,赣江、抚河、玉带河纵横境内,市内湖泊众多,有青山湖、东湖、西湖、象湖等,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都”。然而,在前些年,南昌人一直引以为豪的水资源,一度成为他们心中的隐忧:玉带河成了“龙须沟”,抚河成了一潭死水,梅湖水因污染而变色,幸福渠水体散发臭味……内湖、内河一度饱受污染之苦,备受诟病。
这些年,南昌想了很多办法来解决内河内湖污染问题,比如打通水系引入活水、清淤等,但总是屡治屡污。从理论上讲,要根治污水,必须将排水现状重新规划,也就是重新铺设排水管网,全面实现雨污分流,但是对于水系发达、管网纵横交错的南方城市来说,实施起来不仅投资大、施工难度大且方案的可行性不明确。如何根治内河水污染,南昌一度陷入两难境地。
文章写道,南昌在截污箱涵上进行工艺创新。不仅对截污箱涵进行了扩容,还在截污箱涵内设置隔墙,实现雨污分流截污,是南昌治水作出的第一个“减法”。2012年12月开始,南昌市开始下大力气解决日益迫切的内河内湖污染问题,启动了投资规模超10亿元的象湖、抚河截污工程。整个工程南起昌南大道,北至滕王阁西侧的新洲闸及新洲电排站,全长约14.6公里,已于2014年底全部完工。经过多方面的考虑,南昌最终选择在截污箱涵上进行工艺创新。首先,根据南方降雨较多的特点,对截污箱涵进行扩容,主动提高了截污箱涵标准,仅截流倍数就由原来的2.0,提高到现在的20,里面的空间可容纳一辆小车通行,足够截留沿线雨污水。其次,在截污箱涵内设置隔墙,在小系统内实现雨污分流。
目前,南昌市抚河、玉带河、梅湖、象湖均采用了这种治污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梅湖为例,原来水质一度跌至劣五类,经过截污和清淤,目前梅湖景观水质达到市内地表水标准。2014年,全市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为93%,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文章还写道,着手清理污染“源头”,是南昌治理城市黑臭水作出的第二个“减法”。幸福渠是南昌市老城区的“生命之水”,流域内及周边300余家非法塑料制品加工厂、塑料集散地、畜禽养殖场、污染企业已全部取缔或搬迁;高新区每年分别拿出100多万元对艾溪湖、瑶湖水产养殖承包户进行补偿,禁止承包户对湖内投放饲料,实施“人放天养”;象湖景区将原有的79口鱼塘改造成1500亩的湿地公园……一系列溯本清源之举,有力地减少了人为对水体生态的破坏,较好地提升了水体自净能力,各水系水质得到明显改观。以瑶湖为例,原来水质是劣五类,经过治理,去年8月份提至五类,现在部分指标已经达到四类。
为恢复城市“水净湖清”的美景,南昌在解决源头活水问题和提升周边环境上做好“加法”。近年来,南昌大力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对已有河湖进行适当的疏浚扩宽,并进行横向连通,加强中心城区上游与下游的水系连通,形成循环通畅、外部上可通赣江、抚河,下可达鄱阳湖的四通八达的健康河湖水系。
文章最后写道,南昌市还投入巨资,实施了以“江湖互济、河湖相通、水系健康、水量充裕、水质优良、水城交融、人水和谐”,打造具有南昌地域特色的滨水城市为目标的“鄱湖明珠·中国水都”建设,让南昌市民有更多亲水空间、爱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