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报道,清华大学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总工程师、水务信息化专家赵冬泉认为,城市对地下管网设施投入不足,且设计标准偏低,因而造成目前排水系统设施的能力是不足以应对极端天气的。但是这几年各个城市都大量资金修建地下管网,但内涝治理还没有见效,主要是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近些年来天气变化多端,而地下管网的规划设计有一个过程,目前未能见效。第二,排水系统的大量资金的投入不等于能够科学持续地解决问题。应该对于城市的排水设施先进行现状的诊断,进行针对性的改造来讲,结合整个设施动态的数据和检测情况,去建立相应的数学防治模型。然后用模型去分析工程投入之后到底能不能够解决内涝问题。第三,城市建设整体的不协调加剧内涝问题。整个排水防涝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和城市规划建设息息相关。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与原来自然地形差别更大,地表不平,广场增多,不透水面积大量增加,排水系统的压力势必会更大。同时,很多区域内绿地比地面高,不能有效蓄水,河道的景观长期高水位,管网的水无法排出。
赵冬泉认为,完成内涝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通过重点城市的改建和兴建,另一方面要加强整个排水系统和城市的科学管理。科学管理意味着首先要了解城市的地下排水现状,提出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其次,要建立城市的联动机制,治理地表的野蛮施工、垃圾堵塞等问题,同时对于排水系统做科学调配,使排水更加科学均衡且与下游河道衔接,建立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借助互联网技术来对科学管理方式进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