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雨水井成为生活污水、道路垃圾“收集井”的现象已屡见不鲜。尤其在污水管网不够完善的区域,无论沿街餐饮店还是普通住户,往雨水井随意倾倒生活污水的现象比比皆是。大量污染物日常积存在雨水管道里,遇到降雨就统统被冲入河道,以至于在降雨初期,原本Ⅲ类水质的河道,氨氮、总磷等指标也许会突然下降到劣Ⅴ类,甚至达到黑臭类别。因此,初期雨水对地表径流污染问题不容小觑。
德国开展雨水收集利用较早,也是欧洲雨水利用最好的国家之一,不仅实现了雨水循环利用,而且让雨水创造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通过考察调研笔者发现,德国的城市雨水收集利用方式较多。比如建设屋面雨水集蓄系统,简单处理后用于家庭、公共场所和企业的非饮用水。又比如建设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雨水通过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此外,在城市街道雨水管道的排放口均设有截污挂篮,以拦截携带高浓度污染物的初期雨水,并导入大型收集池。对于收集到的这些初期雨水,通常有三种处理方式:一是接入污水处理厂逐渐消化;二是利用生态湿地消纳处理;三是就近灌溉农田,氨氮、总磷等作为营养物质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利用。
在人口密度、国土管理以及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我国与德国存在很多差异。因此,笔者认为,我们要以遏制和降低初期雨水对地表径流的污染影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学习借鉴德国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创新措施,加快实施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对此,笔者有三方面建议。
一是按雨量分区域试点初期雨水收集处理。据了解,目前我国个别地区已开展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试点,但代表性还不够强,尚难以将其做法复制推广。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降雨情况、人口密度、经济状况和土地指标等差异性大。因此笔者建议,要借鉴经验,按照降雨量而且分区域开展初期雨水收集处理。从降雨量来讲,要分丰水区、贫水区;从雨水收集处理的具体区域类别上来说,要分农业种植区、城市老城区、城镇集聚区、工业集中区等。根据各自不同的现实情况,多地区布点开展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试点,总结提炼可以推广的经验做法,为全面实施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奠定基础。
二是研究出台初期雨水收集处理指导意见。德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出台了雨水收集利用技术规范和政策措施。当前,虽然各级政府已逐渐认识到初期雨水对地表径流水环境质量的影响,但很多地方并不知道对初期雨水该如何收集处理。对此,建议在试点基础上,参照德国有关技术规范,充分吸纳各地的经验和教训,形成与我国国情相匹配的相对系统的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规范,明确初期雨水收集处理的主要路径、基本标准和管理要求等内容。要让各地不仅清楚该怎么做,而且知道应当做到什么标准。
此外,德国健全了雨水收集利用奖励政策,我们不妨也可效仿实施,以此进一步调动各地落实初期雨水收集处理措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收集处理初期雨水。实事求是说,初期雨水收集处理指导意见无论多么完备,也不可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因此,为防止出现按照技术规范生搬硬套等现象,建议要围绕改善地表径流水环境质量这一根本,鼓励各地以技术规范为基本依托,研究和实施更加符合当地实情的初期雨水收集处理新举措。
比如对老城区的初期雨水收集,可以利用停车场、学校操场、公园广场等,分散建设小型地下收集池。对初期雨水处理亦是如此,未必只局限在污水厂处理、生态湿地净化或农业浇灌方面,也可对初期雨水进行简单处理或者沉淀后,在满足用途要求的前提下,用于砂浆搅拌等城市建设其他方面。
总之,要鼓励各地各显神通,采取切实举措,只要初期雨水问题带来的地表径流污染负荷减轻了甚至没有了,就是上上策,就应当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