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的,而同时,北京城也迎来了一年中最受考验的季节。
三年前,一场特大暴雨导致水漫京城,79人在这场大雨中丧生。这让正在向新型城镇化迈进的国家感到震惊不已。三年后,夏季大雨依旧在考验这个国家。
总理李克强在7月2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批评称,“一场暴雨,就会引发市民们戏称的‘看海’现象,这还是在一些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既重‘面子’,也要重‘里子’”。
这个“里子”是一座座看不见的地下城市,那里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城市的排水给水管道、燃气管道、通信电缆等设施,这是地面上的城市得以运转的动脉血管。2014年5月,李克强在内蒙古赤峰考察一家污水处理厂的在建项目工地时说,我们的许多城市表面光鲜亮丽,但地下基础设施仍是短板。“面子”是城市的风貌,而“里子”则是城市的良心。只有筑牢“里子”,才能撑起“面子”,这是城市建设的百年大计。
在多个大城市经历过“看海”场面后,7月2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启动中国的“良心工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计划。这次会议决定,将城市建造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电、给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地下综合管廊,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民生工程。各城市政府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远景,编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专项规划,在年度建设中优先安排,并预留和控制地下空间。
7月31日,中国住建部副部长陆克华在国务院新闻办为此次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专门召开的政策吹风会上透露,根据测算,中国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的新建道路需要同步建设综合管廊,目前一年新建的这些道路大约有1.5万公里,如果20-30%配建综合管廊,仅这部分大概就有4000公里左右。而这还只是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程中廊体部分,如果加上管廊附属设施设备,整体每年的管廊投资将达到8000公里左右。
如果按照每公里造价1.2亿元计算,这意味着,仅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投资计划,每年就将为中国带来近10000亿元的投资规模。
这是明显带有李克强风格的投资建设计划:既符合民生需要,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又能带动有效投资,从而拉动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这样的投资项目,是李克强为转型期的中国经济打造的传统引擎的升级版。它告别过去那种依靠“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明显带有重复浪费色彩的投资项目,转向更加具有公共需求、长期处于短板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同时它也承认,中国经济目前仍需要大量的投资来拉动。
中国政府部门自2014年7月份以来,已经开始明显主动加大投资力度,当时国家发改委宣布启动7大投资工程包。根据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李朴民透露的数据,截至2015年5月底,7大投资工程包已开工221个项目、33个专项,累计完成投资3.1万亿元。
但这些对于稳定中国经济而言似乎还不够。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3.7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仅为11.4%,增速比一季度回落2.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5.9个百分点,这是近15年来的最低投资增速。于是国家发改委在2015年7月开始启动新一轮4大投资工程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