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公用事业局近日推出智能科技蓝图,希望采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推动新加坡水务系统数码化。具体做法是,在未来五年内,针对水质管理、主要水管网络、客户用水量数据以及员工工作流程等方面开展多项试验。
面对不断增长的水资源需求和运营成本,加上人力资源短缺以及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新加坡公用局指出,使用数码解决方案和智能科技,有助于增强水务系统的运营韧性、生产力和安全性。
公用局首席信息官卓金福此前表示,新加坡用水量预计在2060年翻倍,为确保该局能维持高服务水准,同时满足高用水需求,“现有的工作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他说:“数码化是一种解决方案,这个全新计划将能确保水务系统的持续发展,水务专才也能提高工作效率。”
公用局在此前举行的新加坡国际水资源周活动上展出了多个智能项目。其中一大亮点是该局自行研发的远程探测器,它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监测水源样本中的微型无脊椎生物,以评估水质。这一新设备有望大幅度改变研究人员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负责研发这一设备的微生物学家郑棋翔指出,现有的微型无脊椎生物水质监测工作平均每周进行一次,但过程十分耗时耗力,“研究人员需先收集水样本,回到实验室后,一般会花上两个小时才能完成每份样本的评估。新设备可以随身携带,我们利用人工智能科技和数据库,可以立即辨别水中生物的幼虫和卵,以及它们是否活跃或死亡”。
这个设备可全天候运作,并连接研究人员的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提供实时资料,并在发现异常数据时发出警报。目前,新监测设备已通过概念验证阶段,公用局预计在2020年年底制作多台设备,开展进一步试验。
与此同时,公用局也正在测试自动船项目,通过船上安装的感应系统监测水质。至于家庭用水量方面,公用局将继续探讨智能水表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