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治理的万亿市场正在开启。8月以来,国家发改委密集发布了多个省份重点流域的水污染治 理投资计划。截至8月11日,已有18个省份的投资计划披露,涉及到的总投资为264.89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为75.92亿元。专家表示,“绿色 经济”已成为必然发展方向,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正在成为很多地方的主动选择。水污染治理能够拉动的投资需求也是“稳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根基。然而据各种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水污染事件高发,水污染事故近几年每年都在1700起以 上。什么镉污染、牛奶河、血铅污染等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区域性水污染,复合型、压缩型水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不时的撩拨着民众的话语权,水污染已然成为 民众生命健康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如今,国家水污染治理的万亿市场正在开启,各地相继出台严格考核措施,为发展循环经济促转型,鸣响了水污染治理“发令 枪”。在期盼碧水蓝天同时,笔者以为,水污染治理,不止是鸣响“发令枪”,更需要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
有网友曾如此形容“如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那么,地下水及地表水安全则是社会的生命。”诚然,一方晴天,一潭碧水,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域宜居生态的底 线。但不得不说,一些地方领导干部,面对环境污染无以为然,甚至为污染企业百般推诿,为地方政府监管失职开脱。究其原因,担心监测数据很可能使一些地方政 府觉得“脸上无光”,严格的治理投入和把关,可能使当地的GDP增速下降,影响干部政绩。为此,就算有再强的环境治理条例,或者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都有 可能只是“嘴巴上落实”,实则流于形式。
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向水污染治理宣战,不应是单方面的行为,它应成为个人、社会、政府的共识。更不是资金投入的量有多大,而需要的是政府牵头,在严格规范 工业企业环保准入的同时,进一步和民间组织、各界群众加强合作。一方面,主动公开监测数据,自我加压,创造条件方便公众参与监督。在制定治理政策时,充分 听取民众意见,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公民的参与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举报和爆料上,要不断提高自身环保意识,积极为污染防治献言献策,为治理地 下水污染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当政策、市场、法律、科技、公众等多方面形成合力。水污染治理,不在只是“枪响”,它已经真正踏上治理“征程”。
诚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所言:目前的经济增长是高质量的增长,考虑到了经济资源和健康的综合效益,可以让老百姓的“综合幸 福感“比以前更强。的确,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让经济社会发展与水源承载力相 适应,与生态规律相适应,是管理者的公共责任。鉴于此,笔者以为,鸣响水污染治理“发令枪”,还需要严惩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和违建项目,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 司法衔接,健全水环境监测网络,加强水环境管理,深化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控制各类环境风险。方能杜绝环保局局长在面对水污染质疑时,发表“红色的水 不等于不达标的水”、“红豆也能染红水”的监管谬论。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重现碧水蓝天,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值得期盼。但毋庸讳言,水污染问题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 的,治理绝非一蹴而就。相信只要能把要求落到实处,一级对一级负责,在治理过程中不断总结、借鉴经验,改进治理方式,理顺体制机制,提高治理效果。定能将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落在实处,保护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打赢水污染治理这场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