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人员分析海水样品
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中,剧毒物质氰化钠产生泄漏。鉴于爆炸地点紧靠渤海,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以下简称监测站)随即启动海洋监测应急预案。连续5天的应急监测数据显示,除无机氮含量比平时超标值又有增高外,其他如氰化物、挥发酚、多环芳烃等爆炸特征污染物均未发现超标。
5天5夜时间里,工作人员每天一大早出海取水样,下午在实验室做分析;为了出第二天的监测快报,天天忙到午夜或翌日凌晨,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30岁的刘洋是监测站的工作人员之一,他从爆炸发生后便赶到单位开始工作,连续5天5夜吃住在单位。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他的家就在距离爆炸现场很近的启航嘉园。8月12日深夜晚,刘洋和妻子已经在16楼的家中入睡。突然,他们被爆炸震醒了。两人匆匆套上几件衣服,顺着楼道里逃生的人群下了楼。现场十分拥挤,车也开不出来,他给家住万通新城国际的同事高文胜联系,后者开车和他一起赶到了单位,因为“预感爆炸可能会对海洋环境造成影响,而且实验室里有重要的设备、样本需要照看”。8月12日午夜,监测站大楼的灯陆续亮起,灯光下是一片忙碌的景象,海洋监测应急预案启动。
监测站站长、高级工程师张秋丰告诉记者,针对爆炸,他们在溶解氧、酸碱度、无机氮、无机磷、COD等常规监测指标的基础上,增加氰化物、挥发酚、总有机碳、硫化物、多环芳烃等爆炸特征污染物监测指标。8月13日一大早,包括刘洋在内的3路工作人员乘船出海,分别赶赴爆炸现场附近多处海域采集水样。中午时分赶回来,吃过午饭便匆匆进实验室做水样分析。由于一些检测项目耗时长,他需要忙到深夜甚至第二天凌晨,才能完成全部分析,生成第二天的监测快报。因为高频次、大密度的出海取样和实验分析,在爆炸发生后的几天里,刘洋和同事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后来随着兄弟单位专家前来增援,他们的紧张程度才有所缓解。5天时间里,刘洋只回家过一次,只是把私家车开了出来,甚至没进趟家门取些生活用品。
在爆炸地点附近海域反复取样检测,刘洋和同事身着单位配备的防毒面具和防护服,携带的危险气体报警装置,关键时刻派上了用场。前日,风向突然变化,风从爆炸现场吹来,设备报警有一氧化碳危险气体,但大家还是坚持把水样采集完成才离开。据监测站站长刘秋丰介绍,连续多日的监测结果显示,爆炸特征污染物中,无机氮含量比平时超标值又有升高,原因可能与爆炸产生的氮氧化物随大气沉降进入海水有关。但此类物质表征水体富营养化,对环境的危险程度不大。其他爆炸特征污染物未发现超标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