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目前正在积极争取进入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以及“地下综合管廊城市”建设试点。近些年来,逢雨必涝逐渐演变为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痼疾,城里“看海”已然成为常景。要改变“城中看海”不仅仅是管道扩容这么简单,而是要立足城市整体功能,突出生态特性,致力于城市建设的系统化和标准化,意味着我们要改变过去‘桥归桥、路归路’的工程化城市建设模式。建设海绵城市,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学会“呼吸”,那么“逢雨必涝”痼疾,有望得到解决。
湛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表现为旱季长,雨水集中。徐闻、雷州、遂溪三地雨水相对较少。我市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降水量年内分布极不均匀,降雨量主要集中在6-9月,占年降雨量的80%以上。10月份以后至次年3月降水量很小。目前我们湛江和我国大部分城市一样,城市建设都是快排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因此,往往强降雨一来,就感觉修多大的管道都不够用,而且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雨水白白流失了。这说明我们城市排涝抗旱的思路必须调整,把雨水这个“包袱”变成旱季解渴的“财富”。建设海绵城市,在遇到暴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城市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建设海绵城市,政府要扮演好“决策者”和“指挥者”角色。统筹协调规划、国土、排水、道路、交通、园林等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的引领作用,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社会公众要做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者”、“参与者”。 社会公众可因地制宜“创造”各类低影响开发的新模式、新技术,如在房前屋后建设各类雨水花园、绿色阳台、微型湿地、屋顶菜园,建设成千上万的“海绵社区”、“海绵校园”、“海绵公园”。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在全社会普及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的理念,让海绵城市建设蔚然成风,成为一种自发、自觉、自愿的行为。